老的内容
创新驱动安徽经济新转型
据科技部2012年报告显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已从全国第15位跃居第9位,高新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授权量居全国第7位。今年上半年,安徽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50.9%,增幅居全国前列。“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安徽的一大特色、一个品牌、一面旗帜,获批国家支持政策,更是如虎添翼。”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表示。
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安徽自主创新已经突破生长期、迈向成熟期,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全新阶段。
华丽的转身
安徽,有名的“家电大省”。全国每三台冰箱中有一台产自安徽,每四台洗衣机、空调就有一台安徽造。然而,.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强势品牌,安徽的家电产业一度陷入“空心化”危机。
痛定思痛,安徽开始在家电行业大力实施“铸心工程”,产学研用相结合开发芯片、显示屏、电机等核心部件,同时上下游拓展,构建从设计、研发到生产、检测一体的全产业链。
“从单纯的硬件生产组装到芯片、软件和新型商业模式,安徽家电、信息等产业这几年的变化,形象地说就是‘有心’了。”据安徽省科技厅厅长徐根应介绍,目前全省家电业涌现出新型科研机构20多个,推动产业向技术尖端和价值链高端发展。仅合肥市,家电产值就较2008年提升了4倍,超越青岛、顺德成为全国家电业产值最高的城市。
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背后,显示出安徽笃力自主创新、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坚定决心。
2008年10月,安徽省在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启动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5年来,在“合芜蚌”的强力牵引下,安徽正在改变传统的粮食、煤炭、钢材输出大省的形象,以科技突围,树立新的角色定位。
去年,安徽共实施了151项重大科技攻关和89项省重大自主创新专项,依托重大项目攻关和产品研发,全球首个规模化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相继涌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在传统的煤炭、钢铁产业遭遇下行周期的不利局面下,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增长中占比超过1/3,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5%,增速居全国第二。
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
近年来,安徽想方设法吸引了大量高端科技人才聚集于此。尤其是自2011年实施“中关村政策”以来,全省累计引进“千人计划”人才56人,数量位居中部各省前列。而“合芜蛘”试验区去年一年新增高端人才7800多人,研发人员从3万人上升到6万人以上,初步扭转了多年来本省科技人才向东部发达地区单向流出的局面,并带动安徽全省多项创新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不过,数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升。长期以来,受体制机制约束,我国的科技与产业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应用于经济发展的通道不畅。在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尖端科研机构的安徽省,这样的对比尤为明显。而“中关村政策”旨在打破原有机制,着眼以更为灵活的股权转让和分红激励等方式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潜能,为科技成果转化建立规范、便捷的通道。
结合省情,安徽还为本省实施“中关村政策”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引进人才在获得2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资金资助之外,还能以研发技能、管理经验作价出资办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抵税、专利商标融资等扶持,并在职称评定方面可突破身份、学历、任职年限等限制。作为中部后发地区吸引人才的重要平台,这些政策启动实施以来,已吸引高层次人才9700多名,并组建了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为龙头的一批创新载体。
企业领军打造创新经济升级版
经过多年努力,安徽的自主创新己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高校院所扛大旗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安徽80%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70%以上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和省级科技成果来自于企业。
江淮汽车的发展就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生动案例。近些年来,江淮汽车一直与合肥工业大学进行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双方分工协作、集体攻关,在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0年11月,双方又联合组建了“合肥新能源汽车研究院”,该院将于今年底向合肥市场推出第二代纯电动轿车。
据了解,今年1—7月,江淮汽车累计出口汽车38231辆,同比增长11.5%。安徽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左延安说,科技创新在公司出口中起到了基础和根本性作用,搭载自主研发发动机的几款车型在巴西市场表现优异,为江淮汽车打开南美市场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2012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实现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4.8%,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和GDP分别增长16.2%、12.1%,均位居中部前列。
自主创新存在的突出问题
但是,安徽当前的自主创新战略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缺乏成长性高、竞争性强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产业引领意义的原创性核心技术和产品还不多。
为此,安徽省政府于今年初提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用一体的三体建设,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实施“增长源工程”和培育核心载体两方面取得突破。
“安徽的增长源工程,是指集中资源优先选择发展语音合成及应用、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及蓄能技术、智能制造、量子通信5项战略新兴产业。”安徽省科技厅办公室副主任徐洲炉介绍,之所以选择这5项产业,是因为安徽在这些方面具有科研成果优势,但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规模化产业,未来具有爆发性增长的可能。
创新没有止步,站在新的起点,放眼未来,安徽又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到2017年,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省份,引领和支撑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