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首页 > 老的内容

老的内容

2014年中国两化融合发展形势展望

     2013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势态良好。国家政策强力推进两化融合,工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智能工业应用初步展开,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取得重要进展,大型企业信息化集成应用和协同应用能力提升,新兴技术与工业发展不断融合。展望2014年,各地落实国家政策的配套措施将大量实施,两化融合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将明显提升,智能制造将成为行业发展热点,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将向地市级延伸,企业两化融合加快向产业链协同应用演进,工业领域将涌现一批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然而,在两化融合稳步推进的同时,企业经营困难制约信息化投入、安全生产环节信息化技术应用落后、工业信息化受标准规范滞后制约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对2014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国家政策强力推进两化融合,各地配套措施加快实施
   2013年,国家密集发布了一系列促进两化融合的政策措施,为两化深度融合营造了良好环境。2013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为提升制造业聚集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撑和服务能力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2013年9月5日,工信部立足当前工作实际,针对制约工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以下简称《两化融合专项行动计划》),提出了8项行动计划,务实推进两化融合重点工程,明确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方向和突破口。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国发〔2013〕31号),将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提高宽带网络应用水平作为重点内容,为解决信息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两化融合向深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各地都在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两化融合政策文件的实施方案,预计2014年,各地相关配套措施将大量出台并实施,全国将掀起新一轮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热潮。从公开信息看,2013年9月以来,上海、四川、山东、青海、湖南、甘肃等省市都在积极部署具体实施方案。上海市经信委牵头制定促进信息消费的实施意见,有望在年内出台。四川省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消费的实施意见》。青海省通信管理局已牵头制定了《关于建设宽带青海促进信息消费的指导意见》,并于召开了专题研讨会。湖南省政府9月4日组织召开促进信息消费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全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和“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相关工作。安徽于9月2日完成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和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3~2018年)的征求意见稿。
  (二)工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两化融合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将明显提高
   截至目前,“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实施已近两年,全国宽带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工业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截至2013年9月底,我国光纤用户总量达3519.1万户,占宽带用户比重提升至18.9%,预计12月底将突破20%;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1.86亿户,4M以上宽带接入用户占比达到75.4%,全国单位带宽平均资费水平同比下降超过30%,中小企业宽带应用和产业基地宽带能力明显提升。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宽带网络建设进入全面提速阶段,预计到2013年底,固定宽带用户超过2.1亿户,城市地区宽带用户中20Mbps宽带接入能力覆盖比例达到80%,大型企事业单位和中小企业接入带宽将分别超过50Mbps和20 Mbps。
图1 2010-2013年我国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数
     2013年10月14日搜狐网等媒体发布了三大运营商的4G频段划分安排,中国移动、电信等运营商都在积极筹划4G网络建设。同一天,中国移动对外表示,工信部已正式批复同意中国移动在北京等全国326个城市开展TD-LTE扩大规模试验。中移动已在广东、浙江和山东济南、青岛尝试进行4G预约或放号。2014年,中移动将在全国范围掀起4G试用放号的热潮。这些都将推进我国快速进入4G时代,预计2014年,中小企业及工业园区的无线宽带能力将进一步改善。此外,2013年9月5日,发改委、工信部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了《物联网专项行动计划》,为加快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指明了方向。随着相关政策及行动计划的实施,工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将在2014年进一步提升。
  (二)智能工业应用初步展开,智能制造将成为行业发展热点
   2013年,以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运营、智能管理、智能决策和智能产品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工业初步发展。一是3D打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加快。1月科技部着手研究制定3D打印相关战略;3月中国首个3D打印机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南京,这表明3D打印技术发展模式将迈出实质步伐。二是集精密化、智能化、柔性化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逐渐从汽车制造业向其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推广。3月,OEM巨头富士康开始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大量配备工业机器人。三是作为支撑智能工业的核心关键技术,智能传感器发展迎来难得机遇。2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组织制定了《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行业创新、持续、协调发展。数字化工厂、智能工厂开始建设。9月,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在四川成都建设的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生产研发基地正式投产,该生产基地作为智能工厂的典型应用,将实现从设计到制造过程的高度数字化。
   随着智能工业在各行业的逐步渗透,预计2014年,智能制造将成为行业发展热点,在航空航天、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行业初步展开。3D打印技术将在部分行业实现初步实际应用,如航空航天领域已开始应用3D打印技术。中航集团采用3D打印技术成功研发“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并运用该技术进行飞机零部件的生产,生产出世界上能够打印的最大钛合金飞机零件。人工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制造技术的紧密融合,将推动智能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汽车、航空、电子制造等行业将更多采用智能机器人来代替人工,推动这些行业的制造过程逐渐向智能化和柔性化模式发展。
  (三)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取得重要进展,评估将向地市县延伸
   2013年,我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评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月15日,在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这是工信部首次开展全国性的区域两化融合评估工作。该报告对2010年和2011年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并总结了当前我国两化融合发展的基本特点。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省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均有所提高,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均有5个点以上的上升幅度,并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部沿海高、西部地区低的差异性特征。从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和应用效益三类分指标来看,各省份两化融合发展基础环境呈现“东好西差”的特点;工业应用呈现“重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普遍较好”的特点;应用效益呈现“信息产业规模大,应用效益好”的特点。
   在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成功实施的影响下,许多省份希望将评估工作向地市一级延伸,有的省份已开展了相关试评估。2013年5月-9月,安徽省构建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安徽省级平台”,开展了包括16个地市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截至目前,调查企业已达500多家。新疆在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正在构建适合地市一级两化融合发展特点的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和样本选取模式。内蒙古、江苏、山西等省份也纷纷部署地市一级两化融合水平评估的相关工作。随着2013年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结果的公布,预计在2014年,将有更多省份在此基础上筹备地市一级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工作。同时,随着《两化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将有更多省份探索开展地市一级两化融合水平评估。
  (四)大型企业信息化集成应用和协同应用能力提升,两化融合将加快向产业链协同应用演进
   2013年,许多大型石化、汽车企业在完成内部信息系统集成应用的基础上,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开展企业间的产业链协同应用。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国电集团、二商等一大批集团型企业纷纷基于电子商务采购平台,实现企业间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同。中石化95%以上的生产经营所需物资实现了电子采购。这些物资涵盖化工原辅料、煤炭、钢材、机电设备等大宗和重要的通用物资。据中石化公布,截至2013年5月底中石化物资采购电子商务平台累计成交已突破1.5万亿元。在汽车行业,一汽物流与一汽启明等IT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支持整车物流和零部件物流的IT解决方案,构建了汽车物流供应链协同平台,支撑汽车零部件的采购、汽车制造和销售,目前已成功与一汽集团的其他系统对接,实现了与上游物流订单的数据交换和下游物流承运商的电子对账结算。
   随着“两化”融合向更深层次拓展,产业链协同应用成为大型企业实现智能化、柔性化生产方式的重要途径。预计2014年,大型企业在内部集成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开展企业间的产业链协同应用,打通上下游间各个环节,提高“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实现产业链上企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五)新兴技术与工业发展不断融合,将涌现一批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工业云正在成为创新企业信息化服务模式的重要方式。2013年7月,北京数码大方公司成功开发“中国工业软件云服务平台”。该平台通过整合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创新设计与协同制造等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协调营销等软件工具和数控编程、仿真分析、3D打印等工程服务。2013年9月,贵州省筹备建设“航空工业云”,为航空制造业提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和工程服务等信息化服务。同时,互联网和工业融合也不断深化,推动工业制造模式从大规模制造向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定制化众包生产等方向演进。家具、服装等行业涌现了一批个性化定制、按需生产的电子商务平台。曲美家具集团推出B8家居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线上定制、线下体验的模式,实现个性化精准生产。小米手机通过互联网集聚大量用户参与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将其需求直接映射到产品中,仅2013年上半年就已售出703万部小米智能手机,接近2012年全年销售总量;上半年收入为132.7亿元人民币,超过2012年全年收入。互联网“众包”制造模式正成为网络与制造结合的新方向。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融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不断创新制造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模式和信息化服务模式。中国软件、东软集团、浪潮齐鲁软件、太极股份四家企业成为首批特一级资质软件企业,标志着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综合集成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在此带动下,预计2014年,工业软件领域有望涌现一批大型信息系统集成软件,满足日益增多的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和产业链协同应用需求。同时,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将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整合分销渠道、优化供应链管理、强化客户服务体系。耦合二维码、条形码、位置服务的移动电子商务O2O应用将全面爆发。随着汽车等产业成熟度的快速提升,行业数据积累规模不断扩大,大数据挖掘正成为提高企业智慧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企业经营困难制约信息化投入
   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制造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张、经营困难等问题。第三季度,我国民营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率相对于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明显下降。8-10月份,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2%和48.8%和48.5%,连续三个月下降并位于临界点以下,说明在产能过剩、市场供过于求的状态下,小微企业经营压力逐渐加大。在这种形势下,信息化建设投资将超出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导致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心有余而力不足。以服装行业为例,按信息化投入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为标准,国内85%的企业低于1%,10%的企业达到了1%-2%,仅有5%的企业达到2%以上,而国外服装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一般均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领先企业甚至达到5%-10% 。
  (二)安全生产环节亟需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部分企业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老化陈旧,安全管理水平低,安全生产信息化应用主要集中在信息监测监控等单项环节和初级层面。工业产品质量监管能力亟待提升,依靠行政管制、人盯死守的传统监管监察方式,难以实现对工业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实时监管。2013年3月29日西藏、吉林连发矿区塌方、煤矿瓦斯爆炸重大事故,造成100多人死伤。2013年5月20日,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保利民爆济南科技有限公司乳化震源药柱地面站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3人死亡。2013年6月3日,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因厂房氨气爆炸引发火灾,造成121人死亡。这些事故的发生,充分暴露了我国工业生产经营建设领域仍然存在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防范预警不到位、安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而信息技术能够帮助行业管理部门建立起上下互通、全面管理、动态监控、规范程序的高效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管平台,从而提高工业安全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监管水平。
  (三)工业信息化面临标准规范滞后的制约
   随着“两化”深度融合步伐的加快,标准规范不一致的问题更加突出。工业领域缺乏行业性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企业在跨系统、跨平台集成应用时面临很多复杂的技术难题,有的甚至需要推倒重来。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缺失,导致设备不能兼容。云计算缺乏统一的系统部署、迁移等标准,使得各厂商的解决方案无法实现互通。企业内部各类信息系统间的集成也存在标准规范滞后、不统一的问题。电子商务各业务系统数据标准不同,导致交易过程出现障碍。物流信息化建设也存在标准规范落后于实际应用需求的问题。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两化融合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搭建由政府、大型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参与的“两化”融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软件服务企业与中小企业对接,指导和服务中小企业“两化”融合。二是加快建设各行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专业性公共技术平台,提高应用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三是加快建设集咨询诊断、系统实施等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一体化服务,提升信息化咨询、诊断、实施、维护水平。四是建设“两化”融合创新中心,提供规划设计、评估认证等服务。五是推动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
  (二)深化安全生产环节信息化应用
   一是完善全国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实现国家、省、市应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建设可满足应急管理与救援核心业务需求的应用系统,实现安全生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资源管理、预案管理、协调指挥、应急评估等功能。二是深化企业安全生产环节信息化应用。加强煤矿、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及冶金等工贸行业企业基础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生产作业环境条件的监测监控和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引导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生产作业环境实现超前感知,提高对生产事故的预控能力。三是构建安全生产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制定安全生产信息化的数据、业务、技术和管理标准,编制企业安全生产信息接入规范、资源目录规范、业务功能规范、系统建设标准和标准使用指南等。四是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成果推广应用,积极开展信息化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在煤矿等行业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装备,重点加强物联网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推广。打造安全生产领域信息产业,加强专用信息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
  (三)加快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
   一是加强两化融合统筹布局和顶层设计,制定总体技术框架、解决方案和相应的标准规范,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政策。二是开辟信息技术标准规范制定的快速绿色通道。针对信息技术应用快速发展和普及的特点,在制定信息技术应用的标准规范时,打破常规、简化程序,实行快捷的绿色通道。鼓励标准规范的先行先试,允许一些行业和地方先行实施某些信息技术标准规范。三是要加快研究制定具有行业特点的信息技术应用标准规范。组织大型企业、行业组织研究制定适合行业特点的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消除信息化综合集成的障碍。优先制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的行业的标准规范。四是开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的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工作。制定物联网技术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等一系列物联网技术标准,制定云安全、云服务能力与质量、云开放接口、云体系架构评估认证等标准规范,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体系。
  (四)开展智能工业研究与试点示范
  一是构建和发展智能工业基础理论体系,深入研究智能工业基础理论及技术新趋势,重点研究未来智能工业的理论框架和关键共性技术,完善智能工业基础技术、技术规范与标准制定。二是要制定与智能工业相关的发展战略,结合中国国情,明确我国智能工业的发展原则、阶段目标、重点任务、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三是建立完善智能工业产业体系,以智能工业装备产业和智能工业服务业为支撑,以智能工业产业基地,大型企业集团为载体,以产业扶持政策为保障,构建完善的智能工业产业体系。四是组织智能工业试点示范,在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监测、制造供应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支持一批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运营、智能管理、智能决策等方面的示范项目,探索应用模式,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