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内容
“两化融合”加速安徽产业升级
核心提示 日前,合肥三立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等100户企业入选第四批“安徽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包河工业区等12家单位入选第三批“安徽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截至2013年年底,我省共培育了305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31个示范区。两化融合在企业、行业、区域层面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有力促进了全省工业转型升级。
示范效应不断凸显
近年来,我省围绕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在企业、行业和区域层面培育各种典型示范,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一大批省内骨干企业、在行业和区域有代表性的企业进入示范行列,各个示范区积极推进区域内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园区管理和服务企业的能力大大提升。
记者从合肥市经信委获悉,作为我省第一家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探索出一条“点上抓企业示范、线上抓产业联动、块上抓区域集聚、面上抓环境优化”的“两化”深度融合之路,近年来试验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7%,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6.64%,重大安全事故同比下降17.80%。
如今,从家电行业到汽车行业,从装备制造到平板显示,信息化的应用在合肥市企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遍。汽车行业,以江汽集团为龙头的全市汽车产业链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实施后,实现了产品全球化同步设计和产业链全过程集成化协同开发,形成了整车企业和供应商、经销商、合作伙伴、客户等的综合业务协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强劲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4年将以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为重点,根据行业选取两化融合程度较高的50家企业作为省级标杆企业,在各个行业中进行交流推广,加快推动工业向结构优化、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3-2017年)》的出台,通过实施“八项行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在行业、企业、区域分别实现关键性突破。到2017年底,全省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高,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达80%以上;推进70%以上中小企业采用云计算服务开展研发、管理、生产控制、采购、销售等单项或集成业务。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推进将在多个领域同时开展,电子商务,民爆、危化、食品、农药等重点领域,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等都将是两化深度融合“耕耘”的领域。
计划到2017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60%以上,信息技术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作用明显。全省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重点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50%的重点工业用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应用达到较高水平。全省打造5家以上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成10家以上面向重点行业的网络协同制造示范平台,建成20家以上的网络创新公共支撑平台。每年培训3000家、带动5000家中小微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应用。
深度融合还有哪些难迈的坎
制造业两化未能全面深度融合,制造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乃至中国工业化进程也将失去很大的内生动力,因此不能不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那么,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专家表示,究其原因,主要不是技术、资金和软件问题,而是多数企业不按科学规律推进两化融合,明显缺乏应有的总体规划和明确量化的应用指标。“特别是这些企业在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未能全面、深入地对企业传统、落后的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和管理体系进行优化重组,为两化融合创造必要的条件。”
制造业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如同企业加工零件和产品总装一样,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先进的工艺规程,才能确保企业创新发展、两化融合深度和两化融合的投入产出比处于较高水平。
国家制造业信息化—ERP认证培训专家组组长金达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工业4.0的核心是加快推动企业智能制造和创新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面对这一形势,制造业应该积极主动应对,从全球化竞争角度出发,理性审视和创新驱动企业现有的全球化、协同、研发、管理、服务、信息集成应用和工业软件开发等业务模式及配套体系的优化重组,进而全面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