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17.3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居全省第1位;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06.6亿元,同比增长22.8%,增速居全省第4位;工业产品累计产销率97.6%,居全省第5位。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是:一是主导产业支撑有力。在全市规模工业31个行业中,有22个行业产值保持增长势头。八大工业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55.8亿元,同比增长10.2%,分产业看,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值104.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24.3%,同比增长16.9%;装备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值41.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9.8%,同比增长10.1%;汽车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值16.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3.9%,同比增长37.1%;电子信息产业累计实现产值5.2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1.2%,同比增长12.4%;煤化工产业累计实现产值38.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9%,同比下降13.5%;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产值105.5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24.6%,同比增长11.9%;白酒产业累计实现产值39.9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9.3%,同比增长9.1%;农副食品加工业累计实现产值135.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31.7%,同比增长16.8%。二是重点企业较快增长。全市160家重点企业累计实现产值288.8亿元,同比增长8.1%。有76家企业产值超亿元。
蚌埠市经信委主任吴永彬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今年以来,蚌埠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聚焦运行调度、项目建设、产业转型、要素保障和创新创业,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一是工业增速稳中有升。1—6月,全市89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27.4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二是工业生产平稳增长。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230.43亿元,同比增长14.7%。玻璃设计院、大富机电、昊方机电、今上显示、朗润铜业、华光光电、意义环保和安瑞科等骨干企业快速增长。三是工业投资持续增长。1—6月,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03.58亿元,总量居全省第6位;四是中小企业、民营工业贡献突出。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275.79亿元,占全部工业84.2%,增幅比大型企业高10.8个百分点,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1.9个百分点;全市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49.58亿元,总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6.2%,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0.6个百分点。中小工业企业、民营工业企业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6.8%、79.4%,分别拉动全部工业增速11.1、9.1个百分点。五是增长结构不断优化。1—6月,全市38个工业行业增加值中有32个保持同比增长,19个行业增幅超过1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产值457.99亿元,占全市总产值37.2%,居全省第3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产值286.52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27.8%,总量居全省第3位,高于全省平均6.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4位。
淮南市经信委主任赵期中
政策层面助力稳增长
今年以来,面对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的局面,淮南市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调结构、稳增长,取得一定成效。上半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4.8亿元,同比下降10.4%,比一季度收窄0.7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114.9亿元,同比下降9.1%,比一季度收窄40.3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在下行中也取得了一些亮点:一是民营经济保持较快发展。1-6月份,全市净增民营企业1936户,同比增长38.2%;新增个体工商户4714户,同比增长23.3%。二是高成长性产业保持一定增长。1-6月份,生物医药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同比增长6.8%;化工、装备制造和轻工食品行业6月份环比分别增长11.3%、13.3%、17.3%;三是工业投资逐步提速。1-4月份、1-5月份、1-6月份的工业投资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收窄18.4个、21.6个和40.4个百分点,富华服饰、淮化乙二醇等亿元以上项目已建成投产,下半年,淮河化工退城进园、中移动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将建成投产,工业投资的后劲逐渐增强。今年以来,我市密集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促进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设立小微企业续贷周转资金的意见》、《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的意见》、《“政银担”风险补偿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促进创业就业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从政策层面强化稳增长、调结构。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实施主导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3+5”培育工程,重点发展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现代服务、旅游文化、光电新能源、现代医药、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等五大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六安市经信委主任卢俊
绿色转型齐步走
上半年,六安市坚持工业化核心战略不动摇,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克服了重重困难,保持了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1—6月,全市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03.1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居全省第10位,较上年同期上升4个位次;规模企业达到1076户,净增66户,较去年全年净增数多5户,已提前完成今年1060户规模企业数的年度目标任务;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8亿元,同比增长4.7%。
今年以来。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工作:一是围绕绿色转型发展,扎实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将绿色工业发展作为年度重点工作,着重突出绿色基地、绿色园区、绿色项目建设以及企业的绿色生产。二是有力促进工业运行平稳。三是突出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年初发布了六安市2015年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将27个重点工业项目纳入市领导联系帮扶。目前,华润怡宝水一期、格义循环经济产业园、信义光伏电站、联科表面处理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中财管道、胜利电子产业园、快乐蜂食品产业园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即将建成;星瑞齿轮黄金传感器、金寨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年内一批项目将形成新的增长点。四是抓好政策落实,帮扶企业度难关。进一步完善企业帮扶制度,推动企业帮扶责任具体化、帮扶工作常态化。进一步强化市本级资金对工业发展的撬动作用,修订完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支持范围扩大到全市。五是注重集约集聚,退城进园取得突破。目前,三农庆发粮油、星星轻纺2家企业已完成收储工作,博微长安、江淮电机、强大齿轮、振华变速箱等15家企业评估工作已经完成。
芜湖市经信委主任王志鹏
工业总量保持稳增长

今年以来,芜湖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以提升工业和信息化质量效益增长为主线,强化企业服务为重点,突出政策推动、产业升级、技改创新、兼并重组、两化融合、帮扶企业等措施落实,着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保持稳增长。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一是工业总量保持稳增长。1—6月份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815.24亿元,同比增长8.7%;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690.7亿元,同比增长11.1%。在全国、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的状况下,全市工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超出全国、全省增幅4.9和2.4个百分点。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加快。1—6月份,我市首位产业实现总产值1320.5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46.9%,同比增长11.7%。四大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1992.04亿元,占规模工业70.8%,增长9.5%;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589.54亿元,占规模工业20.9%,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增长15.8%,高于规模工业平均增速7.1个百分点。三是规模企业稳步增加。1—6月份,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8户,超全年目标68户,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956户。其中,经开区、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新增规模企业超30户。四是工业投资回升。1—6月份,全市完成工业投资671.67亿元,同比增长16.1%,超上年同期5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不减,完成投资339.39亿元,同比增长22.6%,超全部工业投资增幅6.5个百分点。五是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总体保持增长。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96.1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镜湖区、经开区、鸠江区、三山区、南陵县实现工业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413.7%、102.4%、67%、9.9%和1%。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经济运行环境和自身转型升级压力,铜陵市坚持稳中求进,主动作为,有效落实稳增长、促转型各项措施,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在预期区间,总体呈现运行平稳、动力转换、效益趋好等特征。
上半年,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9.1亿元,同比增长11.1%,较1-5月份上升1.7个百分点,高出全省2.4个百分点,全省第6;工业化率68.1%,全省居前;完成工业投资213.1亿元,同比增长27.9%,增幅全省第2。其中,技改投资159.5亿元,同比增长64.9%,增幅全省居首。有色“奥炉”改造、皖能六期百万千瓦机组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泰新新能源汽车月底开工;铜产业累计产值702亿元,同比增长4.76%,首位度73.7%,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83.1亿元,占规上工业30.9%,占比提升2.2个百分点。新增私营企业1023户、个体工商户2617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占GDP比重59.8%。创新能力提升,工信领域国家行业标准37个,约占全省二分之一份额。省企业技术中心30家,工业设计中心3家。“绿色矿山”创建全面推开,年计划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户,淘汰产能70万吨,截止6月份,关停4户,到今年底,非煤矿山数较“十一五”末减少30%以上。同时,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截止目前,“暖企行动”13户银行认领支持141户企业,投放新增贷款20.2亿元;银政担签约项目80个,签约金额3.787亿元,项目数与金额超全省平均水平。首批“税易贷”7个项目530万元贷款发放到位,118户企业获“互助贷”支持资金1.2亿元。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市“1+4”财政专项,支持221个项目5140万元转型升级资金,增加6000万元充实担保资本金和风险补偿金。
安庆市经信委主任张翼
金融思维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安庆市用金融思维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在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在各项政策作用叠加的情况下,有效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石油化工方面,在石化炼化800万吨成功运行的同时,强力推进石化1000万吨炼油完善工程、曙光煤制氢、丁辛醇项目、盛峰化工增塑剂项目、泰发能源年产60万吨液态烃综合深加工等项目开工、达产。纺织服装方面,华茂集团从研发开始,与武汉纺织大学合作共建华茂纺织染整研究院,同意大利佰斯特公司合作,引进高端面料印染技术,生产高端面料并推向全球高端市场。推动华茂集团整体上市,吸收并购江苏海聆梦公司,完善产业链的发展。机械装备制造方面,开展与江淮汽车合作,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环新引进赛富资金,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依托安庆中船柴油机公司,积极发展大发、马克、MAN机三大品牌。二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电子信息方面,市经信委与工信部电信规划研究院合作,编制《安庆市4G(宽带无线通信)产业发展规划》,以规划为引领,发展4G产业链项目。“互联网+”方面,以酷米手机为主导,发展智能终端、智能穿戴设备等“互联网+”系列产品。推动华茂集团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朝着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三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着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生产、流通、营销、服务中的应用,以互联网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提升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水平。
淮北市经信委主任袁九森
工业经济难中有进

今年上半年,面对煤炭行业持续低迷、运行困难明显增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淮北市经信系统首抓稳增长、突出扶企业、着力调结构,全市工业经济总体难中有进。
一是工业生产止跌企稳。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47.2亿元,同比增长0.8%,较1—4月和1—5月分别回升3.1、1.1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企业54户。二是非煤产业平稳增长。增加值增长5.8%,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69.1%,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三是高成长性行业增长较快。147家规模以上高成长性产业企业实现产值203.2亿元,增长13%,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4.4个百分点。四是有效投入增势较好。完成工业投资263.6亿元,其中技改投资75.9亿元,分别增长19.4%和18.9%。下一步我们将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突出运行增效。坚持抓龙头企业、抓投产、抓达产、抓复产,重点监测6大主导产业、90家龙头企业、50种工业产品运行情况,确保工业增速稳步回升。突出项目建设。在全面调度全市目前在建的119个工业项目的基础上,重点调度下半年计划投产的54个项目和明年计划竣工、投资2亿元以上的15个在建项目,尤其是计划四季度投产的32个项目。突出转型升级。坚持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扎实开展“对标挖潜、开放发展”行动,推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两化融合、节能降耗,引导企业积极寻求提质增效路径。
宿州市经信委主任王汉武
聚力打造首位产业
今年以来,宿州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等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宿州“工业强市”战略和年度各项工作目标,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创新工作、攻坚克难,努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上半年,宿州市工业增速继续保持上行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9.4亿元,同比增长8.0%;完成工业投资270.4亿元,同比增长41.5%,居全省第1位。
该市工业亮点之一是促进首位产业发展。发展首位产业的“3111工程”自实施以来,各地均将首位产业发展列为工业经济的核心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首位产业逐渐明晰。今年1-6月份,首位产业完成产值177.04亿元,同比增长19.92%,实现税收5.04亿元,同比增长23.99%。砀山县食品产业,萧县建材产业,埇桥区纺织服装产业,市经开区生化医药产业,市高新区云计算产业,鞋城的制鞋产业在全市已形成共识。二是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各地通过科学谋划,精准招商,全市首位产业企业数增加到228户,比去年增加27户,产值过亿元的企业87户,同比增长33.9%。三是龙头企业脱颖而出。经过近年来的引进和培育,百丽鞋业、安特食品、皖北药业、世纪互联、华为云计算、鸿正服饰、天瑞水泥、龙津陶瓷、科技食品、海升果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已经在同行业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引领、示范作用,不仅在产值和税收方面贡献突出,还在带动区域招商引资、提升区域产业地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我市首位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阜阳市经信委主任岳华刚
支柱产业全面增长
上半年,阜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抓调度、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着力加强经济运行调度,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开展科技创新,着力培育规模企业,着力加强工业统计培训。全市工业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总量实现新进位。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41.1亿元,居全省第8位,较去年又上升一个位次。月均增加值40.2亿元,同比提高3.9亿元。二是增速快中趋稳。今年前几个月,我市工业增速逐月攀升,呈现了逆势而上的良好发展势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较去年同期提高了7个位次,增速连续四个月超过全省2.5个百分点。三是支柱产业全面增长。上半年,我市食品、医药、化工、机械电子、再生资源利用、煤电、纺织、林产品等八大支柱产业共实现增加值192.2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79.7%,同比增长10.3%,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达74.9%。四是工业结构稳步改善。上半年,我市高新技术工业产值127.3亿元,同比增长14.1%,高于全市规模工业2.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5.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产值71.7亿元,同比增长16.4%,高于全市规模工业5.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五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9.2亿元,同比增长28.5%;实现出口额31.4亿美元,同比增长39%。
滁州市经信委主任许乾森
调结构提效益同步推进

今年以来,在省经信委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围绕一季度“开门红”和上半年“双过半”超前谋划,一手抓计划落实,一手抓帮扶解困,努力实现上半年目标任务“双过半”。上半年全市工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主要指标完成较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6月累计实现增加值281.5亿元,列全省第6位,同比增长11.7%,列全省第3位;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157.9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46.3%。1—6月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20.8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48.6亿元,同比增长17.5%。按惯例实现“双过半”目标。二是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显著。全市六大支柱产业1—6月累计实现产值1044.3亿元,累计增长12.4%,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其中,先进装备产业累计实现产值386.3亿元,同比增长17.2%;智能家电产业预计累计实现产值223.5亿元,同比增长13.4%,双双领跑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三是调结构提效益同步推进。调结构上,1—6月份,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产值220.6亿元,同比增长33.3%,产值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19.1%。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产值530.7亿元,同比增长14.8%,产值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5.8%。运行效益上,1—5月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润52.9亿元,同比增长16.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利税总额86.2亿元,同比增长13.3%,高出全省8.3个百分点。四是骨干企业增长较快。1—6月,全市40户10亿元目标企业累计实现产值416.9亿元,同比增长18.3%,占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总量的36%以上。
马鞍山市经信委主任刘荃
互联网+在各领域融合

今年以来,马鞍山市认真谋划和实施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有效举措,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加大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力度,狠抓工业和技改投资,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互联网+”在各领域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规上工业增加值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92亿元,同比增长10%;工业及技改投资稳步增长,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98.5亿元,居全省第3位,增长14.4%,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23.89亿元,同比增长13.35%;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上半年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5601户,同比增长14.61%,新增资金数额72156万元,同比增长19.35%;新发展私营企业2626户,同比增长15.78%,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8家,总数达到1022家。工业经济运行特点主要有:一是多数行业保持增长。全市36个工业行业,29个行业增加值增长,行业增长面达80.6%,比一季度提升2.8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行业增长较快。酒、饮料及食品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发展平稳。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产值降幅较大。二是重点骨干企业平稳发展。1022家规上企业,工业生产同比增长的企业为705家,增长面为69%,其中格力电工、山鹰纸业、科达洁能、三联泵业等企业增长较快;马钢股份生产平稳增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8亿元,同比增长5.9%。
宣城市经信委主任林静
全年主抓工业突破

今年上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宣城市以“工业突破年”活动为抓手,稳增长调结构,扩增量提质量,全市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一是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9.1亿元,同比增长6.6%。全市新增规模企业162户,规模企业总数达1345户。实现产值超亿元企业149户,超10亿元企业7户。二是工业投资增速放缓。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6.4亿元,同比增长6.2%。三是产业转型加快推进。全市汽车和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406.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47%,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04户,实现产值201亿元,同比增长17.2%。高新技术企业155户,实现产值271.7亿元,同比增长14.2%。四是民营经济不断壮大,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市新注册私营企业2370家,个体工商户9515家,同比分别增长3.9%和7.87%。五是推进项目建设。实施“双百”重点项目,计划新开工和投产各126个,1—6月份,已开工83个,开工率65.9%。市开发区中鼎精工汽车异型薄壁铝套件、宣州台利岩棉系列材料、郎溪美华轴承钢球、宁国中鼎密封件环保型汽车燃油管等50个项目投产,投产率39.7%。集瑞联合重工专用车、司尔特硝基复合肥、宣城海螺水泥粉磨系统、中鼎动力新型发动机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国投宣城电厂二期机组带负荷试运行。六是促进企业上市。组织企业参加资本市场知识专题培训,整合现有资源扩充企业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引导企业与相关基金、券商进行对接。全市新增主板上市企业3户,总数达6户,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户,总数达6户,地方性场外市场新增挂牌企业6家,总数达16家,企业上市的“宣城板块”已经形成。
池州市经信委主任王春生
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池州市扎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强运行监测分析,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强化企业创新驱动,保障转型发展持续给力。搭建平台优化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呈现缓中趋稳、逐步回升态势。
一是工业生产稳定增长。1-6月份全市522户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350亿元,同比增长11.1%;6月份当月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6.1亿元,同比增长10.8%,1-6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85.9亿元,同比增长10.9%,位居全省第8位。二是工业投资稳步回升。1-6月份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2.23亿元,占年度目标(300亿)的54.1%,同比增长14.6%;其中,完成技术改造投资94.37亿元,占年度目标(160亿元)的59%。市重点推进百个亿元以上项目,在建项目83个,总投资413.79亿元,年度投资计划88.24亿元,1-6月累计完成投资43.7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0%;前期工作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81.25亿元,2015年计划投资53.1亿元;年内计划竣工的30个亿元以上项目有序推进,总投资78.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4.41亿元,1-6月份完成投资18.05亿元,占年度目标的74%,目前12个项目进入试生产和设备调试阶段。三是企业入规有序推进。1-6月份,全市累计新增规模企业67户,净增39户,规模企业总数达522户。四是民营经济发展稳定。1-6月份,全市私营企业累计净增983户,占目标任务(1600户)61.4%,私营企业总数达12085户;个体工商户累计净增2752户,占目标任务(5600户)49.1%,全市个体工商户总数达62642户。
黄山市经信委主任雷连本
优势产业平稳增长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的严峻局面,黄山市不断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工业经济总体呈现“缓中趋稳”态势。一是工业增速保持增长。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76.6亿元,实现增加值61.7亿元。二是优势产业平稳增长。1—6月,绿色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和文化旅游产品七大优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6.2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81.8%。三是重点企业引领增长。1—6月,2014年末产值超亿元企业中91户保持增长,累计实现产值136亿元,同比增长19.7%,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2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全市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加强企业服务。制定了《市领导联系帮扶重点工业企业制度》,对中央、省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政策,通过微(易)信平台、政策解读会、媒体专栏等多种形式开展政策宣贯活动。会同徽商银行召开专项银企对接会,共为104户企业授信8.28亿元。围绕“两化融合、融资创新、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和“互联网+助推中小企业发展”专题举办企业培训班2期,培训170人次;培育优势产业。继续实施“优势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加强优势产业培育工作,新认定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2个。强化产业配套协作,开发了“黄山市工业企业协作配套产品暨管理系统”,为市内同类产业上下游企业牵线搭桥,目前系统已录入企业514家,覆盖细分行业36个;加快科技创新,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组织26户企业开展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工作,申报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省智能制造示范点1个、安徽工业精品10个;推进两化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各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