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首页 > 老的内容

老的内容

合肥:“两化”融合打造竞争新优势

       安徽合力集团先进的制造装备覆盖了从材料下料、成型、焊接、加工、除锈、涂装、装配到检验的全过程,成为国内叉车行业柔性化程度最高的企业。

信息化创造工业新优势

       信息化要素与产品设计等环节的有机结合和系统集成,可以突破工业技术基础薄弱、装备水平差、产品档次低等瓶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江淮汽车通过建立以三维数字化设计和全球协同设计为核心的汽车产品智能化研发平台,与海外设计中心进行产品24小时不间断联合开发,实现了企业全球化的产品同步和协同设计,2012年新产品贡献率达到80%,自主开发产品产量占到总产量的60%左右,对打造全国重要汽车生产基地和“千亿江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和查询,能够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如,合肥家电行业第三方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格力、海尔、美的、长虹、美菱、三洋、京东方、TCL、晶弘、康佳、尊贵等家电整机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带动了上千家配套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整机企业任务完成率提升到99%,差缺件率降低到1%,产业链的物流总成本降低1%以上,家电行业整体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应用管理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可以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实现对组织机构的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例如,美亚光电运用以ERP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集团从研发、生产、销售到服务,以及供应商、整机企业、经销商和服务商的纵横向产业链集成运行,生产计划准时率提高50%,订单准时交付率提升到95%,管理成本降低10%,推动企业于2012年顺利上市。
       据调查统计,合肥企业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PDM)技术的分别达到49%、37.6%和23%,尤其是机械制造行业CAD应用率超过85%,32%的企业在产品创新数字化应用达到了精细级;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水平的制造执行系统(EMS),在全市家电、汽车、装备、平板显示等支柱行业中得到较为集中的应用;80%以上的企业应用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65%以上的企业应用了自动化办公系统(OA),20%以上的企业应用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20%以上的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信息化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经营管理、营销体系创新的融合,逐步提升了产品创新能力,促进了工业的精准化生产,提高了管理科学化、市场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

 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伴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加快融合,合肥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推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向高端化、现代化发展,催生新产业形态,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初见成效。
       以江淮汽车集团为龙头的全市汽车产业链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的实施,实现了产品全球化同步设计和产业链全过程集成化协同开发,形成了整车企业和供应商、经销商、合作伙伴、客户等的综合业务协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2012年,江汽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17.3亿元,同比增长46.6%,增幅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综合运营成本降低8%。美菱、格力、海尔、三洋、长虹等家电整机厂通过开发和应用家电行业第三方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促进了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上千家配套厂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了行业整体竞争力。2012年,全市家电产业实现产值1309.8亿元,工业增加值298.9亿元,同比增长12.5%,以海尔、格力、美的、长虹、美菱、三洋等为龙头,推动家电整机研发和面向产业链的第三方协同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家电企业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开展物联网业务,提升家电产品智能化水平。在装备产业方面,以熔安动力、日立建机、合力叉车、合肥锻压、阳光电源等为龙头,加强船用柴油机、挖掘机、叉车、液压机、逆变电源等核心产业信息化,推动先进装备、新能源等领域产业链协同发展。在化工产业方面,以联合利华、佳通轮胎、中盐红四方、安利合成革等为龙头,通过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参数实行自动检测、调节和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先控制与管理,促进了行业的精益化生产,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改善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
       近年来,合肥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生产设备的改造,实现对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监测预警,降低了单位产品自然资源消耗。由于推进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监测管理中应用,合肥已连续6年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伤亡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