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内容
“工业4.0”将超过10年 智能化只是第一步
近两年,在德国听到次数最多,与德国制造相关的词就是“工业4.0”:传统制造业与数字技术结合,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生产。德国业界认为,这是一场“革命”,是继蒸汽机、电气化、自动化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且不说称其为“革命”是否言过其实,对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德国的确很上心。从2010年被纳入《高技术战略2020》十大未来项目,到2012年建立专家工作组,再到各大企业建立示范工厂,“工业4.0”在德国正一点点从愿景变成现实。
在今年3月底举行的汉诺威IT展上,德国政府宣布接管此前由企业界主导的工业4.0平台,以从标准化制定、技术研发、数据安全、法律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地解决“工业4.0”面临的各种问题。
德国的积极来自压力。作为制造强国,德国需要时刻在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上保持领先,而其地位正受到外部挑战。其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凭借其信息技术优势进行“再工业化”,其二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在传统制造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德国只有加快脚步,才能占得先机。
那么,“工业4.0”对中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中国今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与“工业4.0”异曲同工。在以中国为伙伴国的2015年汉诺威IT展上,笔者明显感受到,“工业4.0”将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甚至弯道超车的难得机会。
中国制造业近年来不断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同时中国已形成较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群,中国企业已从传统的设备提供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影响全球产业运行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制造虽同德国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具备后发优势。举例来说,德国企业需要花大代价改造设备、升级商业模式、改变内部组织结构,而中国企业则不需要经历这个过程。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长孔翰宁就指出,在市场体量和跨越发展的可能性上,中国具备德国无法比拟的优势。
当然,仅凭先天优势不足以取得成功。中国制造要想真正抓住机会,还必须在创新能力、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近年,笔者在德国报道行业展会的一个感受是,虽然中国已经诞生一批全球领军企业,但很多中小企业仍然只是在从事贴牌代工,其竞争优势来自廉价劳动力而非创新能力。一些接受采访的中小企业坦言,由于进取精神缺失、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职业培训不合格等方面的问题,他们的创新动力不足。
而相比之下,德国的创新以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不仅解决德国大部分就业,也是德国制造技术实力的重要体现。一些企业虽规模不大,但凭借创新而来的专业技术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控制全球市场的“隐形冠军”。
人才培养也不容忽视。一些工业强国由于生产自动化程度高,其工人已经积累了很多与机器打交道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在中国工人中还比较缺失,在智能生产时代,中国工人需要同时接受关于工业制造和数字技术两方面的培训。因此,面对越来越高的人才要求,人才培养会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大挑战。
工业4.0可能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下简称《工业4.0》)2013年以两千本的发行量在德国上市,但至今这两千本都还未售完。但这本书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却取得了很大的销售成功,帮助推动“工业4.0”概念红遍了大江南北。
作为该书的主编,乌尔里希·森德勒(Ulrich Sendler)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他一开始非常惊讶,但在访问过台北、三亚和北京之后,就不那么惊讶了,“在亚洲许多年轻人都渴望成为企业家,他们对于寻找战略性的观念和想法非常感兴趣。”
生于1951年的森德勒职业背景非常丰富,他不仅仅是一位知名的技术分析师,同时还是一位独立记者和作家。经过数十年的一线工作,森德勒非常清楚,数字化将不仅仅改变日常生活,还会改变整个工业。2013年,森德勒便发起了费尔达芬工业峰会,主题为“系统领导2030年”。
“我想帮助这个行业的管理者明白,(数字化)这个方向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而同时这一方向被讨论并称为工业4.0。”森德勒写这本书原本只是为此次峰会进行记录。
“这(工业4.0)是一条渐进路径,通往工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它可能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森德勒说。
亚洲:未曾预料的成功
记者:《工业4.0》德文版本在2013上市时发行了两千册,如今这两千册都还没有销售完。与之相比,这本书却在亚洲取得了成功。你对此感到惊讶吗?
森德勒:我一开始对该书在亚洲的成功感到非常惊讶。但是当我访问台北、三亚和北京之后,我也便不那么惊讶了。第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降至一个相对温和区间。中国渴望一个优质的经济增长路径,德国的工业4.0概念正好与此切题。第二,在亚洲许多年轻人都渴望成为企业家。他们对于寻找战略性的观念和想法非常感兴趣。第三,我认为人们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并相信工业的发展是带来这样生活的基础。这或许就是读者读我的书的原因。
记者:一开始,你为什么会写这本书?你的动机是什么?
森德勒:我一直认为数字化不仅可能会改变人们日常生活,而且也会改变工业。对于工业而言,这将使得设计并生产非常复杂的技术系统与互联网连接。于是,2013年,我在费尔达芬组织了一次工业峰会,这本书原本是为这次 “费尔达芬工业峰会——系统领导2030年”峰会进行记录。我想帮助这个行业的管理者明白,(数字化)这个方向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而同时这一方向被讨论并称为工业4.0。
另外一本更详尽讲解工业4.0的书将会以德文、英文以及中文三种语言在2016年的第一季度发行。此书将详细阐述德国的举措、中国工业2025以及工业互联网联盟。
德国:每年投资400亿欧元
记者:西欧各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工业化国家行列。但是西欧唯有德国率先提出了工业4.0。为什么工业4.0会率先在德国被提出?
森德勒:德国是少数几个工业国家中没有遵循产业外移和生产外包的发展趋势的国家。工业依然是保持德国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的最重要要素。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工业对于整个德国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约25%。而大多数工业国家这一数值大约为10%或11%。所以,这也使得德国在2008/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时早于其他欧洲国家以及其他国家走出泥潭。
与此同时,德国的工程和制造的工序、电子化和自动化程度都优于大多数可比的工业国家。因此,德国比其他国家先意识到下一步的工业革命是很正常的。
记者:自德国把工业4.0作为未来发展战略以来,德国的工业有了哪些变化?一场真正的工业革命是否正在发生?多少资本已经投入其中?
森德勒:在过去三年最大的变化是整个国家都在进行关于工业数字化的广泛讨论。这些话题包括物联网以及其挑战。工业、政治(从教育以及基础设施角度)以及每个人都需要做好准备迎接生活中的变化。一些研究报告研究了工业领域愿意为其投入的资本量,但目前并不知道有多少资本已经投入。
不过,说实话,革命并没有发生。这是一条渐进路径,通往工业发展下一个阶段。它可能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不过,目前依然有一些项目正在运行,特别是有一些中小企业的加入。
记者:行业界愿意投入多少资本?
森德勒:2014年9月普华永道(PWC)的一项研究项目访问了235家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相信在未来5年将投入超过50%的投资总额到工业4.0的解决方案中。普华永道表示通过推断整个产业,“德国工业在2020年之前将每年投资400亿欧元到这样的解决方案” 。
记者:你刚才还提到了一些中小型企业。这些都是什么类型的中小型企业参与工业4.0的解决方案?
森德勒:比如,(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有一个名为“it's owl”(Intelligent Technical Systems,OstWestfalenLippe)的技术集群,包括了电子元件公司、农机公司、灯具公司等等。这个技术集群运行了多个项目,将关于工业4.0的技术诀窍转让给一些缺少投资资金的中小企业。
记者:德国进行制造业转型的障碍是什么?
森德勒:在这个节点我并没有看到障碍。如果非要说障碍,它将可能来自许多企业(和政治家),他们会认为德国工业处于优势位置,他们的产品在世界上已经足够好,并且可以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优势。现在有一些人是这样认为的,当然也并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