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内容
亨通集团钱建林:“三化”融合创新引领中国“智”造
CNII网讯 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再次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德国“工业4.0”战略、新工业法国计划、日本创造新产业新市场、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和“工业互联网”等战略相继推出。中国也顺势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并将其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期行动纲领。
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和路径,创新驱动战略和信息科技革命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亨通集团(以下简称:亨通)执行副总裁钱建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本质上是推进制造的智能化,电缆企业应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打造线缆高端制造,从而提升我国线缆行业的全球竞争力,实现我国电线电缆企业“走出去”的目标。
目前我国电线电缆市场有7000多家生产企业,1万多亿元的产值,近70万从业人员,总量已居全球第一,同时已有部分电缆企业处于高度自动化、无人或少人化生产的“工业3.0”模式,但是仍有很多线缆企业依然处于“工业2.0”及以下的工业模式,依托简单的机械加工、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由于不具备生产能力、质量监控与检测等必要手段,使得假冒伪劣、粗制滥造、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产品充斥市场。
在钱建林看来,要实现线缆智能化转型,需要以精细化生产流程为基础,进行自动化改造、搭建信息化互联网络平台、打造智能化制造,最终实现端到端综合集成。“如果以‘智造4.0’衡量,目前亨通光棒和光纤的制造水平已经达到了‘智造3.0’,而电缆则处在‘智造2.0’。要实现‘智造4.0’的目标,亨通下一步将大力推进电缆制造设备的自动化水平。”钱建林表示,未来2到3年,亨通将进一步进行精细化改造,在电缆的全流程上实现部分流程无人化,部分工厂将是“黑灯工厂”。
除了自动化改造,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也尤为重要。“未来,每一台设备都将接入信息化系统,同时物流的管理,工艺的设置等都将在信息化系统上完成,这一建设大概需要2~3年的时间。”钱建林表示,企业要想实现智能制造,就必须推进流程的精益化改造,只有将精益化的理念贯穿到整个生产流程中去,才能够最终走向“智造4.0”。
伴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市场竞争的格局也将会随之出现变化,而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永远都是具有综合实力的企业。12月28日,亨通集团荣获“2015中国线缆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桂冠,于11月荣获“全球光纤光缆最具竞争力企业”第四名、“中国光通信最具综合竞争力企业”第三名以及“中国光纤光缆最具竞争力企业”第二名。钱建林认为,正是由于亨通不断创新突破,积极探索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以“三化”融合(工厂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制造精益化)的经营模式和全力推进国际化进程,才取得了这样傲人的成果。
展望未来,钱建林表示,亨通将围绕“从本土企业向国际化企业、从生产型企业向研发生产型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型”的三大转型战略,持续深耕“三化”融合管理模式,全面拥抱工业“4.0”,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从而引领我国线缆行业走向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