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内容
新世纪两化融合贯标文化交流《古往今昔吉兰泰》上
打开中国地图,在内蒙古西部有一个蓝色的湖泊,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阿拉善高原上。她,就是驰名中外的吉兰泰盐池。两千年来,吉兰泰红盐的采掘从未间断,三百年来,湖盐销售一直是阿拉善地区财税的主要来源。直到今天,一座现代化的边陲小镇屹立在盐池湖畔,国家大型企业中盐吉兰泰盐化集团有限公司从这里走向辉煌。
地理位置
“吉兰泰”是一句蒙古语,汉语意思是六十。吉兰泰盐湖,原名陶力淖尔。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西边的贺兰山与巴彦乌拉山之间的冲积、洪积平原上,西距巴彦乌拉山20公里,东南距贺兰山80公里,南距阿拉善盟首府巴彦浩特镇109公里,东距乌海市120公里,东北距黄河古渡口磴口120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5°42′,北纬39°45′,盐湖四周海拔为1700—2000米,湖面为最低处,海拔标高为1025米。
地域范围
吉兰泰镇在吉兰泰盐湖东畔,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西南边缘,东靠乌兰布和沙漠,与乌海市隔黄河相望,南接贺兰山脉,与塞外江南宁夏川相邻,西与巴彦诺日公苏木接壤,北通傲龙布拉格镇。据考证,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吉兰泰盐湖附近就有牧人定居,清嘉庆年间,此处分别设有巴彦乌拉巴格和吉兰泰巴格两个乡村行政单位,1959年,巴彦乌拉巴格和吉兰泰巴格合并为巴彦吉兰泰公社。1970年,在巴彦吉兰泰公社驻地的吉兰泰盐湖东侧建设成立了另一个同级乡镇——吉兰泰镇。1995年,巴彦吉兰泰苏木和吉兰泰镇合并为吉兰泰镇。其时,吉兰泰镇所辖面积为4618平方公里,辖10个居委会,8个农牧业嘎查,总人口约1.7万。2006年6月乡镇合并时,相邻的锡林高勒苏木、查哈尔滩苏木、庆格勒苏木、红格尔日楞苏木一同并入吉兰泰镇。此时,吉兰泰辖区面积达12400平方公里,辖5个社区居委会,25个农牧业嘎查,人口20683人。其中,镇区面积17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0人。
经济状况
吉兰泰镇因为吉兰泰盐湖的开采而建,湖盐生产加工是其主要经济支柱。经过近60年的开采建设而组建的吉兰泰盐化集团是内蒙古大型企业集团之一,现有成员企业15家,员工5000多人,企业总资产72.74亿元,年创利税2.57亿元。集团的核心企业是吉兰泰盐化集团公司(原吉兰泰盐场),是全国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湖盐生产企业,属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和全国520家、内蒙古自治区20家重点企业之一,也是目前中国湖盐行业最大的企业,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另外,在吉兰泰镇辖区12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生活着一万多农牧民,从事畜牧和农业生产,畜牧主要以放养骆驼和山羊为主。骆驼是上世纪之前西部沙漠的主要交通工具,被誉为“沙漠之舟”,阿拉善因为双峰驼数量占全国一半而被称为“骆驼之乡”。吉兰泰是阿拉善左旗骆驼数量最多的苏木镇。“红古玉林”白山羊绒在区内外市场享有盛誉,被定型为内蒙古自治区白绒山羊——阿拉善型。阿拉善羊肉质细嫩,不膻不臊。镇区所辖的6个农业嘎查,共有耕地6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西瓜、葵花籽等经济作物,基本能满足地方生活需要。其中,“查哈尔滩”西瓜因其个大瓤红含糖量高颇受周边地区消费者欢迎。2009年,吉兰泰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为历史最高。
资源优势
吉兰泰盐湖实为贺兰山和巴彦乌拉山及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环绕的一处盆地。盆地长200公里,最宽40公里,面积2000平方公里。吉兰泰盐湖位于盆地的东北低洼处,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盐矿面积1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3—4米,最大厚度5.9米,探明储量达1.14亿吨,有纳、钾、镁和其他稀有贵重化学元素,具有很高的工业开采价值,湖盐以其颗粒大、味道浓、晶莹透明、杂质少而闻名全国。吉兰泰盐湖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盐湖矿床。
旅游资源
吉兰泰盐湖是阿拉善世界沙漠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不仅有迤逦的沙漠自然风光,同时盐湖工业园区亦是颇具欣赏价值的人间奇观。平湖落日,沙海幻象,朔风漠月,晴空如碧。吉兰泰盐湖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采盐历史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吉兰泰盐湖的旅游资源尚未被官方重视、开发,当地没有一家从事旅游业的组织或机构,造成这一很有开发远景项目不该有的空白。
吉兰泰龙
在吉兰泰盐湖的北部边缘地区,有一处中生代时期的地层外露,分布有早白垩纪至晚白垩纪的沉积物,从上世纪初开始,先后在此处发现多具恐龙完整化石和恐龙蛋化石,被命名为毛尔图吉兰泰龙、大水沟吉兰泰龙。
这里还先后发现了三窝恐龙蛋化石,共采集到十分完好的蛋化石二十七枚及大量的蛋壳碎片。这批恐龙蛋的形体独具一格,它们均呈球形,是国内极少见的圆形蛋化石。另外,它们个体很大,最大的直径有一百四十毫米。这类恐龙蛋蛋壳的气道孔结构宛如蜂巢,属于古生物学上首次发现的新型种类,命名为“吉兰泰蜂窝蛋”,成为我国和世界恐龙蛋化石中名列前茅者。由于恐龙化石的不断发现,这一地域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关注,对此处原始地貌和化石保护造成一定的破坏。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吉兰泰地区还有人以挖龙骨为生。
专家认为,在吉兰泰的同一地域,既埋葬着距今一亿三千万年前早白垩纪恐龙世家的“先驱”,又珍藏有距今七千万年前晚白垩纪子孙兴旺的恐龙“后裔”。这里的地层与化石,象一部保存完好而系统的珍贵档案,记载着阿拉善戈壁草原沧桑变迁的历史。它也象一座绝好的天然博物馆,向我们再现了亿万年前恐龙起源进化,盛衰兴亡的史实。
支柱产业
中盐吉兰泰盐化集团有限公司
中盐吉兰泰盐化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盐业总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3.6亿元人民币,是一个拥有资源优势、技术装备优势、管理优势、产品优势的大型企业。
中盐吉兰泰盐化集团是全国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湖盐生产企业,同时也是世界生产能力最大的金属钠厂和国内首家从盐藻中提取天然胡萝卜素的生物制药基地,也是中国盐业总公司目前资产规模最大的二级企业。公司年生产成品盐150万吨、金属钠4.8万吨、天然胡萝卜素500公斤以及大量的盐化工、精细化工、医药产品,产品行销全国并出口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吉兰泰盐化集团公司组建的兰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6000万A股股票在沪上市。2005年,吉兰泰盐化集团公司整体划转中国盐业总公司,同时,年产40万吨PVC项目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吉兰泰盐化集团公司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截至2008年12月31日,经审计的中盐吉兰泰总资产72.7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3.11亿元,利润总额1.33亿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2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75亿元,全年上交税金2.57亿元。
多年来,企业曾先后荣获“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世界无机盐500强企业”、“中国行业5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第一名”、“中国50家最大工业企业”、“轻工200强企业”,并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普法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园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环保先进单位”等近百项殊荣。
集团公司的核心企业为上市公司
内蒙古兰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兰太实业”600328),兰太实业前身是内蒙古吉兰泰盐场,现为集盐、盐化工、盐湖生物制药与养殖、以及矿产资源开发为一体的大型工业企业。系国家重点扶持的512家重点企业,中国轻工企业200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20家企业,2006年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公司主要生产经营单位有制盐事业部、制钠事业部、生物药业事业部、矿产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兰太进出口公司等。
兰太实业是我国目前机械化程度最高、产量最大的湖盐生产企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钠生产企业。中盐吉兰泰聚氯乙烯工程一期已于2008年正式投产,20万吨聚氯乙烯、18万吨烧碱、27万千瓦发电机组实现了正常运行,二期工程全面展开并实现了工期进展过半;中盐株化年产20万吨聚氯乙烯工程一期正式投产,二期工程已基本建成,年产20万吨的高塔造粒复合肥工程也已建成。到2008年末,中盐吉兰泰PVC产能已达到40万吨/年,并具备年产5万吨金属纳、40万吨烧碱、30万吨纯碱、5万吨氯酸钠、10000吨氯化异氰尿酸、12000吨氯化聚乙烯、12000吨ADC发泡剂的生产能力。
神奇的传说
吉兰泰盐湖是乌兰布和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悠久的历史演绎了无数神奇的传说。最为传奇的当是“吉兰泰”这个地名的来历。
1. 很久很久以前,在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深处,有一处美丽的地方,这里四季如春,风调雨顺,彩虹飘荡,牧草旺盛,牛马骆驼羊在这里自然地繁衍,群鸟在这里快乐地歌唱,是一个美丽祥和的世界。有一天,月宫里的嫦娥仙子飞过这片土地,看到了这片神奇的美丽画卷,她兴奋地拿出珍贵的镜子,她要比照看到底是自己美丽还是底下的这块自然景色美丽,她对和谐的自然世界万分陶醉,看的入迷了,一不留神手中的镜子掉下去,从天上掉到地下,碎成了六十块,六十块镜片化作了六十个闪亮的湖泊,嫦娥十分伤心,努力把六十个湖泊聚拢到一起,形成一个大的湖泊,可是她却无法把它变回自己的镜子。就这样,嫦娥的镜子变成了一个美丽富饶的蓝色湖泊。
2. 很久以前的一个冬天,一个六十峰骆驼的驼队驮盐路过一个美丽的湖泊。天气突然变了,乌云满天、大雪纷飞,长长的驼队不知不觉地走到了被白雪覆盖的湖泊冰面上。突然,“咔嚓”一声巨响,湖面裂开了一条冰缝,六十峰骆驼和赶骆驼的汉子们一起陷进了冰冷的湖水深处,再也没有出来。后来,人们发现这个湖泊变成了一个盐湖。
3. 很久很久以前,吉兰泰盐湖是一个聚宝盆,居住在盐湖边上的牧民们在生活困难的时候,就会去盐湖上挖一些盐,用骆驼驮到很远的地方换回生活的食品和布匹。但是有一天,盐湖被一伙强盗霸占了,不许牧人们去盐湖里挖盐。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人们听到强盗们发出一声声的惨叫声,早晨起来一看,盐湖恢复了平静,那些强盗都不见了,盐湖又回到了牧人们的手中。后来,每到夜晚,人们就会看见一个白胡子的老人,手里提着一盏风灯,打着梆子绕着盐湖一圈一圈地走。人们传说,这个白胡子老人是住在盐湖的仙人,他用法术赶走了霸占盐湖的强盗,每天晚上都在盐湖上巡视。
4. 很久以前,盐湖边上住着一户牧人,主人的名字叫吉兰泰。
5. 乾隆年间,阿拉善王爷派人经营盐湖的开采,管理盐湖的头目叫吉兰泰。
吉兰泰,汉语意思是“六十”,在阿拉善居住的蒙古族人有用数字给孩子取名的习惯,比如“五十”,“六十”、“七十三”等等,一般是取孩子出生时祖父或父亲的年龄数。
6. 康熙皇帝把阿拉善草原赐给和罗理后,和罗理、阿宝父子随乾隆皇帝西征准格尔部有功,康熙皇帝将自己的女儿鹅掌公主下嫁阿宝,自此,开始了清廷和阿拉善王府之间长达200多年的密切关系。史家研究清代内蒙古历史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东部的科尔沁草原多出皇后,西部阿拉善高原多出驸马。据记载,前后有12位清廷宗室格格远嫁阿拉善,而阿拉善也有19位王室女儿嫁入清廷宗室。民间传说吉兰泰、和屯池等盐池等就是当年鹅掌公主下嫁的陪嫁。
传说鹅掌公主下嫁阿拉善后,阿拉善地区的经济来源只有畜牧业一项,人民生活极为艰难,王府收益也不好。年成不好的时候,百姓生活就更加艰难了。阿宝王爷一心要改变这种现状,可是苦无良策。鹅掌公主眼见百姓贫苦,丈夫忧心,也很着急。一天早晨梳洗的时候,看着镜子里自己的模样,忽然有了主意。一连几个月,公主不再照镜子,也不梳洗打扮,这样原本美丽的脸庞就显得特别憔悴。然后,公主和王爷一起去北京拜见父皇,快到皇宫的时候,公主让人把自己的头发剃掉了一半,变成了阴阳头。康熙爷看见自己的宝贝女儿变成了这般模样,大吃一惊,皇后更是心疼的了不得,问公主得了什么病。公主说阿拉善沙漠里太穷了,缺少食盐,也没有钱买回外面的蔬菜,所以自己就变成这个模样了。康熙爷犯难了,阿拉善太偏远了,这可怎么办呢?这时候一位大臣说:“皇上,这事好办,阿拉善旗本来就有两个大盐湖,吉兰泰盐湖和和屯池盐湖,只要把盐湖里的盐采挖出来,不仅能解决王府和百姓吃盐,而且可以运到宁夏、甘肃、陕北等地买卖,增加王府收入。皇上何不把这两个盐湖赐给公主呢”。康熙爷一听,龙颜大悦,立即把这两个盐湖赐给了阿拉善旗。从此,阿拉善旗就有了盐湖的开采和营销权。
不朽的驼运
阿拉善地处大漠戈壁,,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极端的自然环境却给骆驼提供了生存条件。有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说,骆驼才是沙漠真正的主人。从两千年前的丝绸之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北方人民的财富都是通过驼背积攒起来的。驼运——古老而独特的运输方式。阿拉善,骆驼的故乡。
公元1686年,清廷赐阿拉善为和罗理牧地起,骆驼,便成为阿拉善地区和外界物资交流的工具。阿拉善驼运,最初是以各大商号自运或者雇运的长途运输为主,开辟了几条主要通道。本地特产苁蓉、甘草等驼运至包头;皮毛、发菜等驼运至天津;食盐主要驼运至天水、汉中等地。返回的时候驮载牧区急需的布匹、粮食、烟、酒、糖、茶等生活用品。因为运距较远,驼户一般每年只进行一次长途驮运。
清末民初,阿拉善各大盐池开始大量采捞,食盐外运成为阿拉善与内地贸易量最大的物资。当时,每年需从宁夏、绥远、甘肃等地运进粮食4万石(合6000吨)。按每峰骆驼驮量300斤计算,仅此一项每年需4万个驮运峰次。此外,还需输进大量烟酒糖茶和地方特产。据载,每年进酒量20万斤、茶叶30万斤、烟l万斤。而每年输出的驼、羊毛近80万斤、苁蓉50万斤、牛羊皮3万余张。仅民国28、29年(公元1939、1940年),年食盐外运量就达50万担(合2.5万吨)。仍按每驼驮量300斤计,就需要16.7万个驮运峰次。是为民国时期盐运业的鼎盛阶段。
当时,盐池运盐均属自由驮运。驮运趟数多少,视当年水草好坏以及养驼户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一般而言,草场好、家庭经济需要就多跑几趟,反之就少。返程或驼运结束时,可捎带自家所需米面及其他日用品。
新中国成立后,阿拉善各盐池开发逐步加快,驼运业随之更加兴旺。为有效组织盐品外运,1953年成立阿拉善旗驼运站;1955年改为巴彦淖尔盟群众运输业务所,下设磴口站,专门管理驼运。凡参加驼运由所、站统一安排。驼运所、站的设立,结束了长期自由驼运的历史。
1958年,三道坎至吉兰泰公路通车。至此,吉兰泰盐湖实现汽车运输。1968年,乌吉铁路专运线建成通车,吉兰泰盐湖产盐开始铁路运输,从而结束了延续数百年的驼运历史。
运盐古道
清代乾隆年间,吉兰泰盐湖开始大量开采,当时行销路线分陆路和水路两种。每年驼运从10月开始,至次年2月结束。每到运盐季节,成千上万峰骆驼从大漠、草原云集而来,人声鼎沸,骆驼嘶鸣,一片繁忙景象,一队队的驼队在沙漠间时隐时现,悠扬的驼铃晨起而鸣,日落方止,为大漠中最美的景色。吉兰泰产盐主要销往宁夏、甘肃陇东地区、山西中部和河南地区。路线分东、南两条道路。往南经定远营或过贺兰山进入银川,或沿腾格里沙漠边缘到达中卫。往东横穿乌兰布和沙漠到达磴口渡口,行程约120公里,摆渡后远走甘、陕、晋、豫。水路只有一条,驼运至磴口后装船,顺流而下至包头、陕北、山西。兴盛时黄河渡口运盐船多达500多只,可以想象当年吉兰泰盐湖的开采已经颇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