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首页 > 老的内容

老的内容

【安徽省新世纪】安徽省经信委2017年工作要点送上,必收!分享

      2017年工作要点概括起来就是“11870”,即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一主责,围绕推进制造强省建设这一主题,抓好八个方面重点工作,落实70项具体任务。请结合实际和工作职责,突出抓主抓重,加强协调配合,健全落实机制,细化任务措施,责任到人,按月调度,确保全年任务的全面顺利完成。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工作要点

      2017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十次党代会、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全面做好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推创新、促融合等各项工作,加快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修复。

      主要目标是,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1.6万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向4000亿元新台阶迈进,技术改造投资达到6600亿元以上。

  一、稳增长增效益

      1.千方百计稳企业、稳政策、稳投资,研究制定“制造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狠抓重点行业平稳增长,省市县分级抓好产值百亿元、十亿元、亿元企业的稳定运行,帮助有市场前景的停产、半停产规模企业恢复生产、开拓市场;抓好各类已有政策特别是减税降费、促进投资等政策的落地落实,加强督促检查,适时推动出台一批更具针对性的政策,着力稳定预期管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方式,让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增强企业投资发展信心,激发创业创新热情。

      2.建好管好用好工业云平台,打造全系统共建共享、功能完善的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平台。构建高水平的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测模型,强化动态、预测、原因和措施分析,按月通报、按季调度各市工业增加值、投资、利润、贷款、用地、用电、就业等运行及排序情况。加强电煤供需衔接,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全力做好电力迎峰度夏(度冬),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3. 扎实开展“皖产工业名品全国行、网上行”活动,办好系列产销对接活动,力争把中国(合肥)家博会打造成消费电子、智能家居等高新技术产品发布交易、展览展示的世界级平台。继续开展信息消费创新产品认定和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建设,大力开发智能语音、智能终端、软硬一体化等新品,推进信息消费扩量提质。完善并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推广新能源汽车2.2万辆(标准车)以上。

      4. 深入贯彻落实“降成本20条”,牵头做好企业减负工作,清理整治涉企乱收费,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探索推行以“亩产效益”为核心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制度,实行差别化电价、水价、用地、金融信贷等政策。支持企业内部挖潜,培育认定省级创新管理提质增效示范企业20家。

  二、重技改促升级

      5. 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建立技术改造投资三年滚动计划项目库,按照“四督四保”要求,落实省、市、县(区)分级调度机制,重点实施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加强项目督促检查,切实发挥项目资金作用。

      6. 积极争取国家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智能制造等重大专项,加快实施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应流集团高温合金零部件、中鼎EM燃油发动机等一批高端制造项目;实施“建芯固屏强终端”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京东方10.5代线、康宁液晶玻璃生产线、晶合晶圆驱动芯片、芜湖太赫兹芯片、蚌埠液晶玻璃8.5代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电子信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基地,尽快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主导产业。

      7. 用好省工业投资综合奖补和转型升级专项资金,落实好省政府与国开行、我委与有关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协议,扩大税融通、“4321”政银担受益面,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深化产融对接合作,推动设立省制造强省母基金及相关子基金,进一步拓宽制造业投资资金渠道。

  三、强创新补短板

     8. 打造创新平台,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组建智能制造、绿色建筑等产业技术联盟,培育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个、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0家,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支持合肥等市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9. 加快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开展行业性、区域性产学研对接活动,征集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和难题100项、高校科研成果500项以上。推动出台安徽省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筹备召开全省工业设计大会,办好“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0家。开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遴选发布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家。

     10. 加大机器人、3D打印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化成套生产线等重大高端技术装备研制攻关,落实并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全年组织实施首台(套)项目200项以上。积极争取国家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研究制定我省新材料首批次应用补助办法。

  四、提品质增供给

      11. 继续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和 “安徽工业精品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消费品工业“四个一百”示范评价认定,全年培育省级新产品500个、安徽工业精品100个以上。谋划在中央、省级主流媒体推出“精品安徽”系列宣传活动。

     12. 制定实施工业质量品牌专项行动方案,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培育国家质量标杆企业5个、评定安徽质量奖企业50个左右。开展国际对标和产品品质对标活动,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重点培育10家左右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加大重点行业标准制修订力度,培育认定省级标准化示范企业30家,主导完成工信部行业标准制修订20项左右。

     13. 严禁新增产能,着力去除无效和低端供给,强力推进钢铁等行业去产能工作,开展淘汰落后、违法违规项目清理、联合执法三个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地条钢”等违法违规生产行为,严格落实产能置换方案,力争全年去除炼铁产能62万吨、炼钢产能64万吨。

  五、抓智能促融合

      14. 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积极争取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培育认定省智能工厂20家、数字化车间100个左右。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争取1-2家企业进入国家推荐名单。继续实施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在机械、石化、冶金、汽车等10大领域选择300家以上企业,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3000台以上。

      15. 大力宣贯《安徽省信息化条例》,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推广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推出一批贯标示范企业。加快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支持合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打造“中国声谷”。完善“网路”基础设施,推进“宽带安徽”建设,实施安徽物联网、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试点。

      16. 积极引导优势民用单位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继续开展“军地联手服务企业促发展”系列活动,完善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信息平台,加快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军民双向深度融合。

  六、倡绿色转方式

      17. 贯彻落实《安徽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实施省级绿色工厂认定和管理办法,启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试点创建,创建绿色工厂30家,推广一批绿色产品。

     18. 贯彻落实《工业节能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开展节能执法检查,实施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加快高效节能电机、锅炉等产品推广。开展节能诊断服务试点,促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一批节能服务公司。推广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和试点示范建设,组织申报第二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开展省级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

      19. 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搭建研供需对接平台,继续举办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介会,选择电机、大气污染防治装备等优势领域作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力争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长15%以上。

  七、抓民营兴实体

      20. 按照“抓大扶小育特色”的思路,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力争新增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20户以上;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新增注册民营企业12万户左右、新增规模企业2000户;实施“专精特新”培育计划,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户,新增一批行业“单项冠军”和“配套专家”。

      21. 推动集聚集约发展,以产业集群专业镇为基础,支持市、县(区)建设一批中小企业产业园,培育智慧产业集群3-5个。整合提升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平台,创建一批基于互联网的大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省示范平台,办好“创客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培育认定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30家。

      22. 配合做好涉企金融政策的督查落实,开展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推动设立省四板“专精特新板”。深化民企合作,扎实推进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对诚信记录良好的企业和企业家在项目扶持、资金支持、示范试点等方面给予激励支持,严格限制失信企业申报项目、资金和试点示范,真正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惩戒。

      23. 倡导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培育行动,依法保护企业家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注重发现和选树企业家先进典型,大力营造尊重、保护、成就企业家的社会氛围,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

  八、强治理优服务

      24. 健全企业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百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建立问题卡片制度,完善调研台账,进一步提升帮扶工作的精准度、实效性。

      25. 大力宣贯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启动我省相关法规文件的立、改、废工作。创新无线电频率、台站、发射设备监管模式,打击治理“黑广播”、“伪基站”等违法设台,维护电波秩序。构建“科学管理、保障安全、促进发展、彰显作为”的对外综合平台,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党政机关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26. 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做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严格矿山准入管理,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力争整合、淘汰关闭非煤矿山(尾矿库)50处,原煤产量控制在1.3亿吨以内。认真抓好禁化武履约工作,做好接受核查准备。

      27. 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推进电子认证“一卡通”服务,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服务支撑体系。加强工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探索行业规范条件、负面清单、行业自律、企业社会责任等新型治理方式。

      28. 加强全省经信系统执法队伍建设,注重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加快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强和市、县(区)经信部门的工作联系,合力构建全省一体、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经信工作体系。
在做好以上八个方面重点工作的同时,按照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的要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定力、担当精神、工作方法、敬业精神上自觉向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29.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拓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把贯彻落实党章党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日常功课,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创新机关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领域工作。

      30.抓实党建基础工作。强化基层组织功能,建立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党课形式。全面落实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工作,扎实开展“管党治党宽松软”专项治理工作。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聚焦“忠诚、干净、担当”,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31.提升机关作风效能。对照“四讲四有”标准,深化“转作风、提效能、强服务”活动。建立健全机关效能建设监督检查办法,加大效能督查和问责力度,强化效能检查结果的运用。

      32. 抓好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执纪监督问责,完善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从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等方面防范廉政风险。持续抓好中央八项规定和省“三十条”的贯彻落实,深化巩固省委专项巡视成果,持续抓好中央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和专项整治工作。

      33.开展机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践行“创新、融合、求实、服务”机关精神,倡导机关书香文化建设,持续举办“经信大讲堂”,组织开展系列主题征文和演讲比赛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加大政务信息报送力度,提高政务公开水平,丰富完善老干部“孝文化”品牌内涵,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展示经信系统的新形象。

(皖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