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首页 > 老的内容

老的内容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

  2月14日,《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正式挂在了教育部官网上。《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由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印发。这份指南的公开发布,标志着《中国制造2025》“1+X”规划指南全部发布。《中国制造2025》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2017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2017年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细化落实“1+X”体系目标任务,重点组织实施30项基础条件好、关联程度大、长期制约产业发展、未来1~2年有望取得突破的重大标志性项目。

  下一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将加强《中国制造2025》“1+X”体系的落实,细化分解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以目标为导向,围绕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点领域梳理凝练一批重点工作,明确时间节点,落实配套政策,与《中国制造2025》实施形成全局统筹、重点推进的工作合力。

规划体系旨在突破短板

  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制造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在当前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做强中国制造,有助于挖掘发展潜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中国制造2025》无疑成为重要抓手。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中国制造”带来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目标是加快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

  《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就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第一步。在这一步中,顶层设计至关重要。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1”是指《中国制造2025》,“X”是指11个配套的实施指南、行动指南和发展规划指南,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和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2个专项行动指南,以及新材料、信息产业、医药工业和制造业人才4个发展规划指南。编制“1+X”规划体系的目的,是要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凝聚行业共识,汇集社会资源,围绕重点、破解难点,着力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11个X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共同研究编制,目前均已发布实施。

11个X各有侧重互为支撑

  X的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有关专家、企业和各方面意见,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设立了专业小组,积极参加相关指南的调研、讨论、起草和论证评估。其中,新材料、信息产业、制造业人才等3个指南还经过了国务院审定。11个X的关系是各有侧重,互为支撑,既有前瞻布局,也有基础突围,既有面向关键共性问题的统筹引导,也有针对重点行业领域的系统谋划。

  具体来说,5个工程实施指南的制定是对《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的具体落实,明确了工程实施的目标、任务和手段。其中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以突破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方向,建立从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工业强基工程主要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瓶颈问题,构建产业技术基础服务。这两个工程主要解决基础能力问题。绿色制造工程通过推动制造业各行业、各环节的绿色改造升级,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智能制造工程以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为抓手,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以突破一批重大装备的产业化应用为重点,为各行业升级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

  2个专项行动指南中,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重在夯实质量基础,打造以质量安全为基础、高质量产品为核心、国际化品牌为标志的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发展服务型制造行动旨在通过加快制造业企业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

  4个发展规划指南中,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是以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技术装备急需为主攻方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军民深度融合、产学研用协同促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突破一批新材料品种、关键工艺技术和专用装备;信息产业发展指南是以加快建立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安全可控的信息产业生态体系为主线,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基础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突破关键瓶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完善基础设施,深化普遍服务,促进深度融合应用,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旨在加快技术创新,深化开放合作,保障质量安全,增加有效供给,增品种、提品质和创品牌,实现医药工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迈进;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是从制造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全局角度出发,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基础,加快培育紧缺人才,完善人才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机制,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需要强调的是,11个X不是指令性而是引导性的,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各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金融机构等有关方面广泛参与,共同努力。

创新驱动强国建设初见成效

  创新驱动是《中国制造2025》里指导思想中基本方针之一,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多方发力,创新驱动,共同推进了《中国制造2025》的落地实施。《中国制造2025》各项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进展。

  以“1+X”体系为引领,“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绿皮书为辅助,各地积极落实、企业主动响应,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实施机制初步形成。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批复5个城市和3个城市群开展城市(群)试点示范,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修订《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引导地方差异化发展和重点领域生产力合理布局。深化城市(群)试点示范,推进20~30个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强的城市先行先试。启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卓越提升计划,确定首批《中国制造2025》卓越提升试点示范基地,推动形成中央、省、试点城市、产业基地协同推进的网络化发展格局。

  在创新中心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成立了两个国家级创新中心,涉及动力电池和增材制造。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布局2~3家国家创新中心。重点产业集聚的省市可选择优势领域,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工业强基方面,重点支持了84个示范项目,确定了19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高端航空紧固件、高标准轴承钢等一批“卡脖子”问题得到解决。“核高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新突破,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启动实施,中国航发集团成功组建。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选择20项左右基础零部件、15项左右先进基础材料、10项左右基础工艺,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在工程机械高压油泵、控制器、IGBT器件等领域,开展“一条龙”应用计划。修订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建成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指导地方、企业加大工业基础投入。

  在高端装备方面,我国已取得系列重大突破,一连串“卡脖子”问题得到解决。基于自主芯片的“神威·太湖之光”成为世界上首台峰值运算速度超过10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首架国产支线客机ARJ21正式进入航线运营。AG600大型灭火救援水陆两栖飞机总装下线。“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完成最大下潜深度10767米。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长江三峡升船机试通航取得成功,其技术难度、制造难度、安装难度均创世界之最。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抓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两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ARJ21新支线飞机示范运营并实现批量交付,实现C919大型客机、AG600大型灭火救援两栖飞机首飞。启动实施大型邮轮、智能船舶创新专项,出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积极参与“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推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海空间站、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等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