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顶层设计逐步加强,整体意识日益提高,发展成效不断显现,全省两化融合步入深化应用、变革创新、引领转型新阶段,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增强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的作用逐渐增强,为推动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国内竞争新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两化融合政策体系日臻完善。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两化融合内涵思路不断丰富和创新,覆盖全省、行业、地区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机制正在形成。
二是两化融合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两化融合在企业、行业、区域层面的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对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作用明显。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渗透不断加深,截至17年7月11日,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6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1.4%,制造企业在精益管理、风险管控、供应链协同、市场快速响应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
三是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制造企业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综合集成水平持续提高,一批企业初步具备了探索智能制造的条件,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家电、智能汽车、可穿戴智能产品、移动智能终端等产业快速发展。
四是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催生了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合,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设备等逐步成为制造业发展新基础,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新趋势,融合创新、系统创新、迭代创新、大众创新等正在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力。
五是信息技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进一步夯实。“十二五”期间,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为887.9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3671.8万户;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3463.7Gbps;移动电话基站数达到15.2万个。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年产值达2807亿元,年均增长30.8%;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年营业收入达327亿元,年均增长31.1%。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快速发展,光伏、LED形成竞争优势,集成电路聚焦突破成效明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在重点行业应用不断加深。
当前,国际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围绕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愈演愈烈,两化融合发展迎来新空间,产业结构升级和供给结构优化需求迫切,对两化融合发展提出新需求,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两化融合发展带来新支撑,工业领域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也对两化融合发展提出新要求。下一步,应围绕《安徽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将两化深度融合工作进一步做深、做实。
面向未来,我们须牢记“十三五”时期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目标: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达9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计数字化率达到75%,制造业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5%,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当前,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应乘胜前进,奋发作为,继往开来,为提升安徽制造全国竞争新优势,推动制造强省建设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