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时间是2002年;接着这个思路在2007年的十七大得到扩展和深化,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12年,十八大提出的"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明确了两化深度融合成为工业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紧接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2014年,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有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试行与正式标准及之后的一系列事情。
事情一切都按正常的发展规律演变,于是,搞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就变成我们奠定理论基础的当务之急。
管理体系的管理原则其实没有什么新鲜的,凡是熟悉质量体系的很快就可以理解;而四个要素包括数据、技术、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无论对于信息化部门和企业管理部门都是耳熟能详的概念。
笔者今天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四个阶段的问题。"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是不是能够清楚的表述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涵?为了增强理解,笔者试图将四个阶段与武侠文化中的侠客练剑结合起来。
1)起步建设——手中有剑,心中无剑
这个阶段好像不用再回顾了,但凡可以讲讲信息化的企业,应该都在十六大之后很快实现了这个阶段。
2)单项覆盖——手中有剑,心中有剑
我们有时候不愿意承认,但是事实上,我们的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这个阶段。即便是我们实施了某一些所谓的系统,其实仍然没有跳出单项应用的广义范畴。我们的管理者和使用者,也往往醉心于这个阶段,因为这个阶段是最容易让人得到满足的。就像侠客练剑,心剑所想,手中剑都能立即击中目标,成就感是最直接的。而很多人可能一生就停留在这个阶段了。而这个阶段,还极容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企业是否能够抓住未来,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会不会自我进化。至少从现在无论是国际国内还是行业发展,单项覆盖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我们自己未来的需求。
3)集成提升——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面向未来十年或者五年,2025制造强国。笔者认为这是大多数企业的努力目标。其实也就是"两化深度融合"的目标和重要标志。正如练功一样,这一关是极其难以打破的。有时候难以打破不是剑法太复杂,而是剑客本身会的功夫太多。就像很多武侠中,集大成为高手,往往是一个啥都不会的傻小子。企业单项应用越多,用得越好,可能会越麻烦。是不是每个企业、每个部门都要买、上那个软件或者叫系统的,“云”来了,要雨有雨,要阴有阴,还要那些东西吗?还要企业自己花那钱吗?登录上去就能驾雾了。
集成分为纵向集成和横向集成。
所谓的纵向集成,是指企业内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包括业务环节内部的集成和跨业务环节的集成,最终实现企业所有信息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这个方面,重要的是如何选择,有人会选择在原有的各个业务系统之间去做集成接口,也是可以的;有人倾向于打破旧格局,重组重构新的技术架构,难度大但后劲足。
所谓的横向集成,是指产业链的集成。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实现资源整合、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对于当前的生产制造产业链而言,还为时过早。但针对某一些业务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并不是不可行。
在德国先生的"工业4.0"里,好像还有个"端到端集成",那会涉及到产业链价值体系的重构,目前还没有办法去想太多。
谈到集成,不可避免谈到两个概念,也是集成的重要基础。一是数据;二是互联。
4)创新突破——手中无剑,心中无剑
至于创新突破,就像侠客中的高手,是普通级别一般情况下难以企及的。其实,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但面前这个阶段,在行业内是见不到这样的高手的。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见到越来越多。当然,作为大家奋斗的一个目标,当多数人都达到时,一定又会提出一个新的目标。
四个阶段,当然在进阶过程会互相纠缠,也会被模糊。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表述。对于大多数生产制造企业,未来五到十年,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面向未来的集成提升。关键之关键在于,采用什么方法。因为今日之信息化集成,在"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概念的围剿下,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集成"。结合企业自己的实际情况,走对了,任督二脉就打通了,走错了,就意味者走火入魔的残酷事实。
(王娜 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