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一(戊戌年正月初一)我到家乡撮镇老街(南街、中街和西街)等走了一下,同时去看看大桥(曹公桥)、裤挡亍、老井及我家旧址,之后到火车站弟弟家,弟弟和二婶(97岁)、老伴及孩子们在家,我父母遗像挂在墙上,双亲慈祥地望着我:牵挂如影相随,挥之不去;牵挂如万般情愫,缠绕纠结。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我离开家乡撮镇业已61年(1957年1月因偶然情况离去而未归),但家乡,尤其是儿时的家乡,不时在我脑海中回荡!
光荫荏苒、世事变迁,可家乡的容颜却永远驻留在我的心间!
小时候家乡撮镇有六条街(中、南、西、东街、小街和老街),街道两旁均是商铺和民宅,房屋则是粉墙黛瓦,青石板街道,木板门面,一个大庙五个祠堂,南淝河支流穿镇而过,各色商铺琳琅满目,整个街道古香古色。
虽然离开故乡多年,但是儿时故乡的碧水、游鱼、蓝天、绿草、花海、大河、小溪及青山(龙泉山),给了我思绪万千的童年梦幻。家乡一直深深的种在我的心田,用一生作土壤将其养大。没有故乡的人没有家,没有家的生活是一种流放,我一直是这么想的........
春:残雪河冰融化,春雨一到,春回大地,万物一片生机。不时在郑祠堂边的大苍头放逐风筝与鴿子。
夏:绿树红花,儿少们打着赤膊来到大桥,齐涮涮地往下一跳,只听到"朴通、扑通"的声音,一个个又像小鸭子不时从水中浮出头来,有时在水里划船荡漾。夏天一过,个个都晒得像黑泥鳅一样。
秋:瓜果飘香,吃着挂在胸前的"五香豆",不时到地里去抱花生、地瓜与摘香瓜等。
冬:雪花飞舞、河上结冰,堆雪人、打雪(球)仗、在冰上滑行並不时被摔倒。
白天:时而推铁圈和弹玻璃球,用弹弓打麻雀,时而踢键子和组装矿石收音机等;家乡村镇经常有庙会:踩高跤、打连匠、耍龙斗狮、扭秧歌、摇旱船、划龙舟等。
夜晚:时而去听大鼓书;时而去梁祠堂戏院看"小岛戏"(即庐剧);有时组成两个对垒队比赛,三人一驾;或者在船上煮魚虾黄鳝、烧烤、燉烧腊肠及咸货与野菜(有的是从家中"拿"来的)等,吃得特别香,田埠上、牛岗、王岗、马桥经常是我们歇脚与过夜之地(均是同学家)。
5岁在大庙念私塾半年,摇头晃脑念字纸干一一百家姓等,之后在撮镇小学五个祠堂(夏、郑、王、施、梁)分别读过书,这是肥东县重点小学呢!雨雪天泥泞路滑,冬天还要自家带"脚炉"呢!学生中以姓夏、郭、李、温、王、施、梁、丁氏较多。
撮镇地处江淮之间,北靠县城店埠、西与合肥毗邻、南靠巢湖、东邻龙泉山。淮南铁路、合芜公路、店忠公路、南淝河支流在此纵横交叉,呈"井"字型路过镇区,这里是江淮战略要地,历来引起兵家相争。同时也是方圆几十里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省城合肥工业及商品下乡的"桥头堡"。是肥东县最大的集市之一。逢集极其热闹,每十天有四次集市(二、五、七、十),沿街尽是各种著名商号、历史久远。
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古老的小镇就像是一根蜡烛,虽比不上灯塔的巍峨,但同样能放出耀眼的光芒。
撮镇一一镇名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周游列国,途经一个小镇,见两个小孩正在用泥土盖城,挡住了去路,孔子请小孩将城拆了,小孩说道:“只有车让城,岂有城让车?"孔子当时不语,孩子随后还是将城拆了让车过去,孔子此时当回一句"撮土筑城,尽显智也,古城之风,源远流长!"孔圣人此话竟为小镇注入了无穷的活力,过后人们才知道是圣人孔子经过亦!
孔子以锐利的智慧开启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便从那虚掩的门缝中挤进耒,于是小镇便立刻铺满金黄,这块沃土之上的世世代代都有一条光明大道(尽管有时也会有曲折与蹉跎)。后人为纪念此事,故将小镇易名为"撮城镇"、"撮镇"。至今撮镇圣行街仍耸立着两尊孔子之像。
撮镇名胜很多,有庐州最古之庙宇一一东狱庙,庙后有文昌阁,为当时士林交会之处,旁构楼所,岸垂杨柳,河带湾环,高人题词,满于四壁。庙宇坐落在中街,紧靠店埠河东岸,地势高耸、气象宏伟壮观。庙西有横跨店埠河的"曹公桥",此乃明万历年间县令曹光彦所建,为记曹县令之政德,勒石桥头,名曰"曹公桥",桥系青石三拱洞组成,长60米、宽10米,桥头有碑文记载。同时镇上还有邑堂寺,为镇上最大之寺庙,此寺建于宋,屋数百间,栋宇巍然,中有古松桧。元末,刘福通、朱元璋招募农民起义军,在撮镇与元朝统治者展开浴血的拉锯战,全镇人口几乎绝迹(人们大多躱避而"跑反")。咸丰五年,李鸿章随父办团练驻兵在此,亲题"亚夫细柳、召伯甘棠"八字于楹。遗憾的是李鴻章与太平军相战中此寺被毁。到清末民国时期,撮镇仅有六条小窄街道,全长不过500米,俗称"孤井独庙裤挡街,一泡牛尿撒过来"。抗日战争之时,日本在此重兵把守,设立多个雕堡,同时毁坏一批文物与古迹。解放后多次进行修缮,人丁及商业逐步兴旺起来。
五大祠堂集中于一镇,还有马桥,明蔡国公徐用墓等,当时民间流传:"从龙城到凤城,二十五里到撮城"。反映了当时撮镇乡脚之大,市井繁荣、客啇大贾、名人雅士不顾路途辛劳、慕名来此者甚多。
撮镇不仅是座老集镇,这里且名人辈出,可谓地灵人杰。元末明将余阙(新塘村人),清淮军总兵郑克义;吉林省省长后南京镇台郑伯衡;郑大章1927年留法著书立说;淮军统领建威将军唐仁元;清末才子施松柏(施小痴),幼读书聪颖过人,工诗、词、书、画,生平不以书画示人,尤其是牡丹与梅花相间的水墨画,画上题讽喻诗曰"牡丹花下一枝梅,富贵寒姿在一堆。人羡牡丹多富贵,吾云梅占百花魁。";追随孙中山的郑西平(任黄埔军校教官兼陆军部处长);还有新四军的张劲夫及吴邦国等志士仁人。
闻名于世的渡江战役旧址在撮镇瑶岗,被喻为红色纪念地,1949年3月伟大的渡江战役开始前,以邓小平、刘伯承、陈毅、栗裕、谭震林为总前委驻进撮镇,在此帷幄运筹38个日日夜夜,将巨澜从这里掀起,撮镇成了彻底埋葬蒋家王朝的重要战略决策地之一。
解放后,撮镇焕发了青春(但也经受了曲折和磨难,强拆强迁,也毁坏了部分文物与古迹),由合工大建筑学院规划设计了宏伟兰图,首先架设了"镇南桥",沟通了镇区的南北交通,开辟了南大街、富民街、中心街等主街,同时扩大了合裕路、改造了车站街,修好了下水道、架设了高压綫等。一幢幢巍峨壮观、各具特色的楼层拔地而起,把古老的集镇进行了新的点缀,使之分外多姿。安师大一教授称曰:"大道连云直,楼层耸八方,雄风催虎啸,胜地数瑶岗。"
撮镇兴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其历史久远、区位优势、交通发达、商家荟萃。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自然形成全县货物吞吐的咽喉要地,有十大仓库均在此,国家级糧库也在此。
撮镇素有"建筑之乡"之称,在建筑业"龙头"舞动下,带动了其他工业的腾飞,石灰厂、予制件厂、轧钢厂、铸煆厂、工矿配件厂等,印刷、皮鞋、食品、被服、针织、木材、雕刻等工厂如雨后春笋,合肥第二发电厂,肥东循环经济工业园等也在此。
被李鸿章品尝而命名並亲题美味特产的"公和堂"的狮子头,又香又脆,名扬市场;四大名点、油炸臭干、提糕、春卷、油条、麻花、油香、煱粑、小别、巴巴、糖杠、糖团、糖饼等;饭店南北风味及各种土菜盛多(尤其是淮中、淮南饭店等更为驰名)。
撮镇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优良。平原上水田绵延连片,水稻、油菜交替生长,常绿常青;缓丘岗块块旱地上是花生、棉花、豆类等作物错落有致,香味浓郁。
往日的湖荡洼地被开辟为淡水养殖与湿地公园;过去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海洋;村庄被红砖青瓦或粉黛黑瓦与河泊、绿林相映。
著名的国际荷花节巳经在撮镇举办过两届。
夜晚,这里如同白昼,动感的节奏和闪烁的灯光在半空中环绕,人们在这里跳舞、散步、聊天、打牌、看戏、放松,孩子们在人群中玩耍、嬉戏,圣行街成了人们娱乐休闲的最佳场所。
撮镇是省、市重点示范镇之一,随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它必将进一步拓展有为。
绿色是乡镇的底色,乡村要振兴,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信息化示范带动。在乡镇建设中,应顺应传统肌理,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基层设施建设,深入推进绿色美化工程,深度两化融合,实现"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
圣行街的孔子雕像屹立着,他双手捧着一卷书,目光睃睃地望着远方,似乎在思索:撮镇经历了千年的蹉跎岁月,如今它怎么发展这么快、变化这么大?明天如何?一一圣人在期待.......
回首千载苍桑历程,再观古镇今朝风貌。
历史与文化比肩,科技与发展同行,绿色与生态共生。
我坚信:
家乡的百姓只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撸起䄂子加油干,那么家乡撮镇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更加灿烂!两化融合新世纪!
(新世纪两化融合高级公益顾问:夏英彪)
(小编注:撮镇也是丁司长的家乡,夏老此录也是寄托给在外没有时间回家的领导汇报老家的现状,习大大领导的好,家乡很美好---老百姓都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