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首页 > 老的内容

老的内容

算法:干了这杯“酒”,从此推荐内容是好友

         4月10日,“今日头条”旗下的“内涵段子”被新成立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责令永久关停,这是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整治网络视听节目乱象一大拨重拳的其中一击。“内涵段子”的永久叫停,近期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整顿,这背后,或多或少与算法推荐有关。由此,“算法”被推上风口浪尖。如今,算法推荐已经是信息平台、搜索引擎、浏览器、社交软件等几乎所有软件的标配。干下算法这杯“酒”,从此推荐内容是好友。本期《聚焦》我们来聊聊算法这杯“酒”。

       算法:你可能喜欢这些视频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用户养成碎片化浏览习惯,视频处理软件也逐渐简易化、大众化,这些促成了移动短视频的火爆发展。2016年,大批移动短视频应用密集面世,资本市场升温,用户规模迅速扩大,广告体系逐渐建立,短视频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根据艾瑞咨询的报告,2017年短视频市场规模达57.3亿元,同比增长183.9%。

       移动短视频虽火爆发展,但背后已是乱象丛生。近日,有媒体报道,在短视频平台快手、火山小视频上存在着数以百计的未成年妈妈视频,这些主播多生活在农村或小城镇,有着辍学、未婚先孕、奉子成婚等经历,易对其粉丝的三观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她们又在追捧中以此为荣,固化着自己扭曲的三观。除此之外,暴力、血腥、极端恶搞、擦边色情、假货展示等低俗、违法内容也在短视频平台上大量存在。

       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一,上传者在使用短视频平台时,逐渐发现低俗内容能够吸引点击量、增加关注度,就大量生产此类内容。其二,短视频平台审核不严,使此类视频能够在网上出现。其三,短视频平台采用“算法推荐 人工精选”的推荐机制,能够形成对用户的精准推荐,贴合用户兴趣。用户一旦看过一次低俗内容,就会被推荐多个类似内容,使用户欲罢不能,沉迷于此,占据大多数业余时间。于是,此类视频越来越多,推荐也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算法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规则的制定和平台的约束。一位短视频平台用户谈到,平台和之前有些不一样了,从最初的单纯表演到现在的炫富、谣言、卖假货,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有积极乐观的人生,也有人性的阴暗面,各种不同的人生在平台上上演。

       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院长蒋海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火爆是目前社会上客观存在的浮躁心态、多元价值观传播与新媒体技术的普及等诸多原因造成的。其无厘头、恶搞、颠覆式、泛娱乐化、刺激性的传播内容更迎合当前的“情趣”。此外,专业公司有意识的多手段包装推广营销也是短视频平台内容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因短视频平台存在低俗不良信息泛滥等问题,网信办、广电总局、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先后约谈部分短视频平台企业,要求全面整改,进一步完善审核管理机制,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将网站上的问题节目立即下线。

       算法:你可能需要这样的新闻

       “段友出征,寸草不生” 这句既押韵又显得非常有傲娇气的话出自“内涵段子”。日前,“今日头条”旗下的“内涵段子”被永久关停。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消息一出,瞬间成为焦点。

       追溯“今日头条”的运营主体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史可以发现,2012年5月,公司成立后两个月,“内涵段子”上线。从日后团队公开的数据来看,这个产品的日活跃用户数仅为41万左右,用户人均使用时长只有9.7分钟,远远比不上今天的“今日头条”。有关报道指出,这个曾被认为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客户端的雷同产品,随着通过“头条号”和补贴创作者的方式,打开自有内容的生产模式。业内人士分析称,“今日头条”这个依靠分发内容和广告推荐算法引擎的公司已经带动了超过100个应用产品的发展,而从这家公司关键产品矩阵来看,已经覆盖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个种类和垂直细分市场。

       从技术层面看,“内涵段子”是通过算法技术手段打擦边球,帮助人们恶俗搞笑,公开要把低俗变成一种社会共鸣,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做低俗领域老大的趋势,把它玩到极致。它的永久关停,说明了什么?说明凭借算法吸睛的时代面临改变。今日头条、凤凰新闻、网易新闻、天天快报4款App被下架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算法新闻”未必能够成为未来主流新闻价值取向。事实上,对“今日头条”主打的根据算法“智能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一直遭到主流社会和媒体的质疑。就在去年,《人民日报》连续三天撰文,从内容产出、算法推荐、创新等角度对“今日头条”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批判。《人民日报》明确指出,在价值和利益的天平上,所谓的算法成为利益的砝码,一切围着流量转,唯点击量、转发量马首是瞻,“标题党”泛滥,价值取向跑偏,内容沦为附庸。

       满屏的推荐新闻,套路一致的推荐消息,你真的需要这样的新闻吗?究竟算法扰了谁?

       算法,现代生活的一剂“瘾药”

       通过明确定义的计算过程,算法会接收一些值或集合作为输入,并产生一些值或集合作为输出。比如,算法会收集用户浏览习惯作为输入,整合信息后为用户精准推送其喜欢的内容作为输出。

       一旦如此,你会发现,手机、社交网络和游戏总是让我们的眼睛无法从屏幕上移开,我们一边抱怨时间不够用,一边把大量时间浪费在这些方面,那么,这是上瘾吗?

       有研究者指出,这世界上肯定存在让人上瘾的代码。某神经学家认为,不管是发帖、购买还是延长使用时间,任何用户行为都能通过设计“奖赏”来实现并加强的。他解释道,一些“定制服务”能接入用户App的后台,追踪用户的每一个行为,然后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和时间点设计“奖赏”,比如,悦耳的声效、虚拟币或者忽然跳出来的赞,从而提高用户的留存度、打开率和停留时间。

       还有研究者指出,一种叫“技术多巴胺”的刺激,能让我们从沉迷发展到依赖直到上瘾。如果将小红点、艳丽的图标、自动播放的视频这样最基本的、最直接带来愉悦的刺激,第一时间送到你眼前,便能“跑赢”你的理性判断,在不知不觉中收割你的时间。最初,这种“收割时间”的行为仅限于图文内容,他们初期用刺激的标题和贴合最基本喜好的个性化推送,收割人们上厕所、等车等 “碎片时间”;随后他们大举进攻短视频领域,收割对象变成了用户大块的空余时间。

       当你收看完一个短视频之后,甚至不需要作出任何反应,系统马上会自动推送给你一个类似的短视频,尝试让你的视觉快感尽可能长地延续下去。你看得越多,系统就越了解你的喜好,给你的推送也就越精准。

       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风月宝鉴”,它让你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屏幕上,无法挪动分毫。互联网产品界的“标准答案”的本质便是用数据精细地洞悉人性之弱,并彻底贯彻到产品的结构逻辑和交互设计中。

       因而,我们正面临着技术带来的“行为上瘾”的严峻挑战,但这一切的根源并不是技术,而是底层的经济逻辑。一个人的上瘾背后,是上千个人努力工作、想方设法让你上瘾。在资本的驱动下量产沉迷和诱惑,可以说是经济上的必然。资本驱动技术会把技术带向何方?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意识避免成为时间收割的牺牲品。

       算法:我定制内容,也定制你的生活

       “当一个人的习惯偏好被算法掌握,那么你的生活便被算法控制了。”这句话看似危言耸听,然而仔细想想,似乎不无道理。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算法无处不在,无论是新闻阅读还是电商购物,无论是搜索引擎还是娱乐消遣,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有人类足迹的地方,就有算法存在。晨起打开手机,浏览App里推荐的各类新闻,无须特意搜索,你感兴趣的内容早已分门别类摆在眼前;想起昨天在某宝上心仪的商品,正准备下单付款,打开一开,首页里出现了很多类似商品的推荐消息,手一痒,购物车里又多了好多东西;忙了一天,趁着休息空隙打开抖音,感兴趣的短视频又源源不断地涌出来……也许,这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

       早有观点指出,为了更好地加强对于用户的黏合度与关注度,各个互联网公司在算法上推陈出新。众多App要争夺网民的眼球,个性化订制的算法也随之出炉。这就导致在这种算法的应用下,网民的所有互联网行为被记录,用以推荐内容,网民点击过篮球的网页,以后就会给网民篮球的信息,以换取网民更高的点击率,进而获得更高的广告收入。这种算法推荐逐渐发展,逐步反馈到内容,特别是自媒体兴起以后,自媒体文章和标题也被算法化。在算法主宰一切的互联网大环境下,文章是否被点开、被点开多少次,决定文章的广告价值。这种情况下,文字内容变得不重要,文章写得非常好,用户未必点击,没有内容的标题党,用户点击进去一样会产生效益。

       由此,“算法控制生活”“算法摧毁人格”的观点顺势而生。不久前,《卫报》发表了一篇反思 YouTube 算法的文章,其中指出,世界上有15亿的YouTube用户,远远超过了拥有电视的家庭数量。而这些用户观看的视频是由算法塑造的,算法扫描并排列了数十亿的视频,来确定用户“接下来”的20个视频片段,这些视频都与之前的视频有关联。你每天浏览的内容都是你所感兴趣、关心的内容,算法将一切符合你习惯偏好的东西推到你面前,仔细想想,你的生活真的没有被它所操控吗?

       算法,要怎样说“爱”你

       作为本次不良信息整治的众矢之的,算法的未来在何方?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和利用算法?

       根据用户以往的浏览记录,通过特定的数学算法,分析推测出用户的喜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推送,从这个角度来看,算法可以提高内容分发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然而,算法的设计大多是基于流量和用户点击,这就容易出现只基于流量而不关注信息内容本身是否合法合规的问题,百度曾因竞价排名算法问题而广受诟病,淘宝也曾因算法问题而出现刷单漏洞。

       可以说算法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其利在提升内容分发的针对性,实现内容精准投放;弊在存在博眼球、抢流量、纵容不良内容“野蛮生长”等问题。互联网内容提供者必须对算法的利弊有清晰的认识,让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做到利大于弊,让算法发挥积极作用,降低甚至消除负面影响。

       首先,不能过度依赖算法,更不能在出现问题时拿算法当“挡箭牌”。算法只是一种技术工具,过度依赖“算法推荐”而“不干预用户兴趣”的模式,难以控制低俗等不良信息的传播蔓延。为此,互联网内容提供者在内容分发时应在算法的基础上强化人工审核,采取内容分级、严格过滤不良内容等措施,对不良信息及时拦截,构建起规范、有效的“算法 人工”的内容审核机制。

       其次,要优化算法。实际上,目前各大平台的算法主要有两种导向:一种是以用户兴趣为导向,另一种是以内容为导向。前者可以充分迎合用户的喜好,但是却不可避免地会迎合用户的低俗爱好。后者则是在对分类进行精准分类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算法来推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公众良好爱好的内容。互联网内容提供者有必要在两者中找到平衡点,既要提供受众“想要看的”,也要提供受众“应该看的”。

       最后,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互联网企业要主动坚守社会责任,为全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内容,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更好地满足公众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勇于承认目前算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更新算法,将算法优化放在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加强行业自律,只有这样,方能让算法之列车在正确的轨道上一直平稳行驶。    

来源:人民邮电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