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发展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设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子基金,把“智能制造+”作为“三大变革”的主引擎,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关键靠应用、重点是装备、落点在产品。
应用上,推行智能制造生产方式。
深入实施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对标诊断”、智能制造 “百千万”、两化融合“达标贯标”等工程,对企业整厂智能化改造项目进行最高可享受20%的投资补助,累计建成41家智能工厂、320个数字化车间,涌现出万力轮胎、客来福家居、奥瑞数控等一批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领军企业。
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占全国的4%左右,今年以来,又有16家企业新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市经信委牵头编制的《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实施指南》(DB34/T 3052-2017)于2017年底成功获批省级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家智能制造地标,让工业企业智能制造体系架构设计等有标可依。今年上半年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评估指南、服务管理规范等两个标准又成功立项。连续三年组织第三方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为600余家企业免费提供智能化改造顶层设计和诊断服务,形成一批智能制造推广的标志性成果。
进程中,壮大智能制造装备规模。
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智能装备实现了突破,数控机床、机器人、3D打印(增材制造)等智能装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制造到应用的产业体系。以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巨一自动化、合锻股份、欣奕华、泰禾光电等为龙头的企业,已经形成了涵盖智能制造研发、设计咨询、核心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安装调试、投资运营等全产业链的工业服务体系。
(安徽巨一自动化有限公司和合工大开展产学研合作制造的江淮汽车轿车基地乘用车装配车间机器人流水线,成为国内首条自主品牌汽车装备企业独立承接的高端焊装线。泰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产品主要包括四轴码垛机器人、五轴冲压机器人、智能AGV,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
重点是,智能升级产品的研发面市。
发展智能终端产品,提升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智能终端、高端医疗器械等“升级版”产品比重。今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高端工业品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计算机(含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分别占全国行业总产量的6.2%和8.5%。
合肥华米超越苹果等知名厂商,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全球出货量第一厂商;合肥联宝电子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高端产品Thinkpad占比达七成以上,全球每销售8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是联宝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