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我国进行城市信息化试点工作,到打造电子政府的“政府上网工程”,到发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上网工程”,再到普及全民信息化意识的“家庭上网工程”,无不印证着我国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化必然使四流(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聚和辐射。如何在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生活中,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管理城市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信息化已经成为一股持续发展的强劲潮流。
上世纪90年代,全国只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少数城市在搞信息化。如今,信息化建设在全国遍地开花,国内许多城市已经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制定了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正在实施一系列城市信息化项目。党的十七大更是提出,要“大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江苏省无锡市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数字无锡”战略,并且在“十五”、“十一五”期间都对其信息化建设方针不断进行修正。内蒙古包头市2001年就编制了《包头市信息化“十五”规划》,明确了“十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2002年又制定了《包头市信息化建设近期行动计划》,确定了20个信息化重点项目;随后又研究出台了《包头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为包头市发展电子政务从技术标准、资源整合、业务流程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在这场信息化大潮中,城市信息化作为整个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正逐渐彰显出这个时代的特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打造更优服务的政府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从“政府上网工程”开始,政府因而也成为其最大的推动力量。要打通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各个关节,政府本身的服务能力面临最迫切的改善需求。因此,随着全国各地纷纷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成为城市信息化中的最大亮点。在广州、合肥、浙江宁波等地,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城市信息化的龙头。
合肥市在探索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信息化发展之路———把电子政务作为城市信息化的切入点和龙头,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合肥市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尤其是近两年,合肥市政府抓住全市政务中心搬迁的重大机遇,提出全市统一机房、统一政务专网、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的建设方案,加大投入、规范管理,使信息化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显现,初步形成了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的良好格局。在2008年~2012年信息化工作发展的五年规划中,合肥市仍把电子政务作为重点之一,合肥市信息办表示,要把电子政务工作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础支持和深化政务业务的系统工程。驱动更高效率的经济城市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政府服务能力在信息化助力之下的显著提高,对信息资源整合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并且顺应国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城市信息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
广州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谢学宁表示,目前,该市信息化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从工业化、信息化并举,向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转变;信息技术应用从分散局部建设、重点突破,向整合、共享、融合全方位推进转变;信息产业从资源分散和附加值低的产业链低端,向集群发展和产业链高端转变。
近年来,宁波市为实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建设目标,把信息化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之一,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城市发展道路。宁波市信息产业局按照“信息化便民、信息化强政、信息化兴业”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重点做好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协调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管理、信息化试点示范等工作,城市信息化建设在多个领域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河北邯郸作为一个拥有双重属性的城市,城市信息化建设形成了独特的脉络。它既是一个传统的重工业城市,也是一个农业大市,传统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实现邯郸的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成为邯郸城市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建设,邯郸市以建设数字邯郸为目标,谋划了“1115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建设数字邯郸),构建一个数字平台(全市公用信息平台),突出十大应用领域(数字城市、数字政府、数字企业、电子商务、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金融、数字社区、数字公民、数字行业),抓好50个应用项目。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普通市民来说,城市信息化带来的改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宽带入户已经让我们体验到快速上网的便捷;“一卡通”工程消除了长期排队交费的苦恼;“电子大屏幕”、“GPS智能终端”、“电子眼”等智能设备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得到有效应用。而且,在“淘宝”上体验网上购物的乐趣,网上抓逃犯、远程办公的事情也已经屡见不鲜。城市信息化对社会生活便利程度的改善是最明显的。
对于以塑造生态文明城市为城市信息化建设总目标的贵阳来说,地理信息系统、全城报警与监控、政务服务中心、网上房交、公交GPS调度、数字社区、数字城管、社区信息化、“市民一卡通”等方面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信息化的重点内容。目前,贵阳市地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了金阳新区一期17平方公里的数据采集和录入;金阳新区市级行政中心智能化建设获得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的高度评价;“贵阳通”公众信息服务系统、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贵阳市党员干部在线学习网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获得了首批全国农村信息化试点城市和贵州省首个社区信息化试点城市称号,并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
长三角城市间的信息化联动也在市民的需求声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不久的将来,长三角的市民就可以凭一张IC卡潇洒出行。”这是上海在信息化蓝图中的规划,也是长三角各城市的共识。如今,无锡市民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体验到这种信息化的便捷生活。无锡太湖交通卡目前已经与上海、苏州、杭州的交通卡实现了“联姻”,在区域联动方面成功起步。随着长三角城市间经济关联度的加深,无锡在信息化区域联动上还会有更多的动作,实现区域内“同城效应”的更大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