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内容
【安徽省新世纪】夏 英 彪:不忘初心谋振兴 牢记使命促发展
——浅谈安徽省煤化工、化肥工业两化融合高质量绿色发展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华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也是我省乃至全国煤化工、化肥行业应对当前形势,探求改革发展任务十分艰巨的一年。 一、绿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煤化工和化肥工业的重要目标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两级分化、大浪淘沙。具体症状为:产能过剩、政策从严、市场低迷、调整加速。 从当前情况看,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还是不断加大的经济压力,都不会在短期内结束,行业要做好长期的应对准备。一是下行压力步步加大;二是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三是油价波动因素增多;四是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五是安全环保挑战严峻。 2018年以来,我国化肥市场供需趋于稳定,价格理性回归,行业整体上保持了稳中向好的运行走势。但是需求仍旧低迷。出口依然困难,市场分化明显,大盘的弱势行情仍在延续。 同时行业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安全、环保、节能、质量、市场等工作压力持续加码。由于环保要求升级、安全理念提升、产能压缩、煤炭减量、危化品搬迁、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煤化工、化肥行业面临的被动局面仍未根本改善。加之国际贸易主义抬头,世界经济格局重组步伐加快,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给化肥市场运行带来隐忧。 随着化肥行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每个化肥企业都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但对于什么是转型升级?怎么转型升级?各地区、各企业的禀赋不同,经历也不同,发展理念各异,所以对转型升级的理解也有区别。对转型升级的认识,是在社会的变化、实践的探索中不断向前推进的,以我们的体会及经验来看。长期形成的传统发展模式和观念是转型升级的最大障碍。如果观念及模式不改变、不创新,那么转型升级就会困难重重,事倍功半。 在传统发展模式和观念里,人们总把重化工等同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似乎发展重化工业一定就会带来种种问题。现在化肥就被莫名其妙地列为高耗能产业,戴上一项“两高一资”的大帽子。同一台造气炉产出的合成气,制成烯烃、乙二醇、吗啉、苯乙烯、四氧化二氮等,被称为新材料产业;制成超纯氢,被列为新能源产业;制成合成氨、氮肥就成了高耗能产业。准确地说,是由于过去我国经济粗放型的增长的方式,才造成我们现有的不少重化工业积累问题较多。这是增长方式问题,而不是重化工业本身的问题。实际上,加快重化工业的转型升级,才是对环境、能源进行保护和维系的最好行动。只有基础工业发展了,才能为产业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创造条件。 近几年来,根据政策环境、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的自身实际,加大在观念和模式创新上的认识力度,进行了转型升级,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 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始终是一个企业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回顾安徽及我国氮肥发展60年的历史,发展到如今的以煤化工为基础的化肥行业,前几十年发展模式都是生产线的简单复制,从最初一条氮肥生产线(3000吨/a、4500吨/a、5000吨/a年生产合成氨)单条、复合肥生产线不断进行扩大、叠加,而使生产能力不断扩大、扩张。之后一些企业转变思路,不能按传统思维去发展,而是探索采用“基地化”的发展模式,并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个模式,所谓的“基地化”模式,就是以合成氨(以合成气或尿素)生产基地为核心,进行深加工,或在其周边布局煤化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复合肥、BB肥等生产线。以合成氨生产的低成本保持产品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合成氨生产低成本的优势,又兼顾了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产业园区。 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不具备足够的国际竞争力。稻谷、小麦、玉米几个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总体比国际市场高30—50%。一方面农业连年丰收,粮仓满满;另一方面是进口粮食逐年增多,屡创新高。出现国外粮上市,国产粮入库的奇观,国内粮价大跌,库存积压严重。谷贱伤农 ,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粮食安全均受影响。 化肥生产量受农作物生物总量需求的制约,今后若干年将呈下降趋势。我省、我国的耕地面积基本没有增加余地,为了保护土地,国家在逐步推行耕地修复、实行休耕轮作,鼓励施用有机肥取代化肥,推广应用各种功能性新型肥料的有机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努力提高化肥利用率,这些措施都导致化肥施用量的减少。 2016年,全国农用化肥使用量自1974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17年、2018年市场消费量进一步下降。由于出口困难,国际尿素对出口的依赖度从2015年的超过20%,降至2018年的5%左右。今年以来表观消费量(包括磷肥)继续下降,国内化肥市场总体继续在低位震荡。 “化肥价格的天花板是粮价,粮食价格不升高,化肥价格也难有上行空间;化肥价格的底板是能源、磷矿、硫酸价格,煤炭、天然气、硫磺、磷矿等价格不降低,开工率再低,化肥也降不下来。况且中间还有国际市场这个虹吸管道,肥价高于国际市场,肯定引发化肥进口。现在是天花板低、底板高,这样市场可操作的空间就十分狭窄。 随着化肥生产由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目前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和农民都不再担心买不到化肥,化肥作为重要农业生产资料被社会重视程度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化肥过量消费及不合理施用带来的负面效应往往被社会放大,成为议论的焦点。 如何在化肥总需求量不断增加甚至逐年下降的市场条件下,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做到减量增效,这是进入新时代我国化肥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提高农业发展的层次,丰富产业形势和链条,升级质量效益水平,开创绿色发展新境界,高质量发展的探求已经启行,这是市场给出的必然选择。 高质量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用有限的能源和资源,通过创新手段,在确保安全绿色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化肥零增长方案,实际上就是以质量取代数量发展的战略,高质量、高端化工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新目标。 经过“十三五”的努力,我省及我国化肥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省政府“减少厂点、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引下,我省化肥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成效明显,很多企业退出化肥市场,企业的原料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化肥产品的供求关系正在更高层面达成新的平衡,行业处于内在质量成长阶段。 自省政府2014年先后批复淮南、淮北、安庆、定远四个化工基地的总体发展规划以来,四大新型化工基地建设有序推进。2015年,基地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一体化、高端化、差异化态势初现。 在煤化工基地建设方面,安徽省提出要突破煤碳气化技术瓶颈,重点建设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利用省外煤炭资源,在安庆发展大型煤制烯烃及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项目;依托中安联合煤业、淮化、神华、安徽华谊等重点企业,积极推进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等。 在生物化工方面,安徽大力发展了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腐植酸肥料、全降解农用薄膜、非粮法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酶制剂、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等,着力打造和延伸生物化工产业链。 为了建设更具特色和绿色高质量的化工产业,安徽省还重点建设了淮北临涣工业园、蚌埠精细化工集聚区、铜陵化工集聚区、阜阳化工集聚区等化工园区。其中,铜陵化工集聚区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为主要方向,重点培育打造精细磷化工、碳酸二甲酯和工程塑料等核心产业群。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原安徽淮北临涣工业园)主要发展煤化工综合利用,包括12个项目,总投资61.87亿元,重点项目有:50万吨/年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制甲醇项目、50万吨/年苯乙烯及配套项目、六氟丙烯下游精细化学品项目等。安徽现代煤化工园烯烃项目包括:一期工程建设170万吨/年煤制甲醇及转化烯烃和衍生产品项目,二期工程建设6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 2018年,安徽省化工行业发展总体良好,全年销售收入达到4100亿元。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还提出了新建1000万吨/年石化炼化一体化的规划,大力推进生产煤制百万吨烯烃项目,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工程塑料、合成纤维为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形成油化煤化一体化发展格局。同时,积极发展煤制清洁燃料系列产品、煤一甲醇一烯烃(芳烃)及其衍生物系列产品、煤制乙二醇及其衍生物系列产品、煤一合成氨一氮基系产品、煤一合成氨一盐系产品以及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力争到2020年实现煤化工总产值1200亿元以上的宏伟目标。 经过调整重组,安徽煤基化工和化肥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基础氮磷肥企业由单一化肥产品转为多元化链式发展产业的新格局。也可以说我省出现了“因肥而兴 多元发展”的初步态势了。 虽然我省煤化工和化肥工业有了较大变化和发展,但是鉴于化工产业资源型短缺将长期存在,清洁能源严重匮乏,石化基础产品缺口较大;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生产严重不足;合成纤维单体产能不足,合成纤维聚合物结构性短缺;以化工新材料为代表的高端化工产业存在较大缺口。我国化工行业存在这些不足,给以煤为原料的氮肥企业利用合成气发展煤化工精细化产品提供了机会。氮肥企业具有长期的传统煤化工技术积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大多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如我省),靠近消费市场,水资源丰富,水体纳污能力强,这些都是位于西部的煤化工企业所不具备的。 进入新时代中国能源革命深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速,现代煤化工的发展也步入高质量发展探索的新阶段。我国新一代煤基能源化工不仅可以全面替代三烯、三苯物质体系的石油化工产品,而且可以生产石油化工所不能及的碳一化工系统,形成煤制清洁燃料和煤制化学品两大领域。 氢能不仅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未来的新能源。制氢技术是开发氢能的前提和基础,而制氢正是合成氨、甲醇企业巨大的产业优势,以煤炭为原料制取氢能是当前国内最经济、最成熟的技术路线。科学合理利用氢能,不仅可以使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方式更多元化,还可以促进相关能源上下游的互利共赢。中国目前年产氢气2000万吨,但氢气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石化生产领域。其中,50%用于石油和煤化工,45%用于合成氨。有多种的氮肥企业转型开发氢能其它用途,不仅可以降低传统石化行业污染,也可作为石化生产领域的原料,实现化工和氢能利用的双赢。 以煤制合成气为原料,通过羧基化、甲氧基化、氧化偶联等化学过程,可以比较方便地获得醇、醚、醛、酸、脂等一系列煤基含氧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成为氮肥企业实现“一头多尾”的生产模式,以低成本的合成气为龙头,下游不再是单一的尿素,而是延伸许多产品,如三聚氰胺、双氧水、甲醇、醋酸、醋酸乙脂、甲酸、丁辛醇、乙二醇、二甲醚、乙烯、丙胺、聚碳酸脂、聚氯乙烯、树脂、季戊四醇、双乙烯酮、新戊二醇、苯乙烯等。 通过安全、环保、节能、质量四项倒逼机制和化工园区的分类认定,加快落后产能的退出,为我省煤基化工和化肥工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安徽煤基化工和化肥行业经过多年调整、改造、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首先企业优势不突出,竞争力不强;二是能耗强度高,资源环境压力大;三是产品同质化多、差异化少。大部分产业结构雷同,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产业仍处于国内或国际分工的中低端环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行业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上升等一系列新的课题。 氮肥和煤化工企业的发展受到用煤指标、环保指标、用地指标、资金等很大限制,特别是煤炭资源的约束。企业的发展要在基本不增加用煤量的前提下,提升质量,适度向下游延伸发展,同时要解决老企业在环保、安全方面的遗留问题。部分企业面临着退城进园、危化品搬迁等工作,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规划、布局及政策、方针、目标进行。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省化工协会、省化肥工业协会等协会)的协调作用,协会要真正实现四项服务(信息、政策、技术、管理),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在编制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时(包括“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对能源、环保、安全、产品质量标准、园区建设等重大问题,协会应积极参与、主动发声,如实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企业在政策层面的诉求,为行业、企业争取一个公正客观的发展环境。 从省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新旧动能促进条例的出台,明确各地可结合实际选择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集群,省政府根据全省化工生产企业的布局予以统筹,并在土地、资金、能源等方面予以负责支持。以重点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作用和协同效应。省里要建立统一的能源数据大平台,为单位能源产出效益评价和利用能权交易等提供基础支撑,建立用能指标省级统一调配制度,对化工企业是一大利好。 要求出台产能置换和能耗指标交易政策。企业节省的煤炭及环境指标留给原企业,用于转产其它高端化工产品;原企业不再使用的剩余煤炭、环控指标可在本省行业内有偿转让。 要求支持进行配套锅炉升级改造。企业由于采用加压气化工艺,具备了高压蒸汽分级利用的条件,先用动能、再用热能,可大幅降低电能消耗。对供热系统能力出现不足的企业,政府应支持企业锅炉升级改造。 要求加大对改造升级项目政策扶持。对煤气化装置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项目,优先办理备案、安全、环保等手续,并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贷款贴息或补助资金支持。 关于固定床间歇气化工艺。在我国已有60多年历史,应当客观历史地予以对待。 ①传统固定床工艺并不代表就是落后的工艺,应当分名别类地予以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②固定床炉经过多年技改,工艺有了很大进步,有一定优势(在环保、能耗、安全等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其长处和优势。 ④协会要抓点带面,进一步推动固定床间歇式气化炉的整改和技术进步。 要求在两化融合、绿色工厂等方面给企业以政策支持和资金奖励,以推动企业向智能化、信息化、绿色生态目标的进程和发展。 四、加强国内及国际合作的交流,携手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新课题 组织参观学习,观摩交流,座谈互动,对于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高端化工产业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高端化工产品生产,而是全产业体系质量和效益的高水平和领先发展。企业应该以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为契机,切实抓好内在质量的成长。在安全、环保、节能、质量提升,园区建设等前置要素上,做好高标准规划,变被动为前瞻性、智能性发展。 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今年我国吸收外资规模实现稳步增长,且引资质量进一步优化。反映了外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的信心和营商环境改善的认可。我们应加速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交往与合作,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土地资源和劳务成本等条件,结合我们以煤化工发展的经验和成果,实现优势互补。只要通过广泛协商,共同参与和利益共享,才能合力加速国际经济早日走出疲软。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当下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对当前的形势要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同时要对我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要围绕结构优化的调整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努力探索平稳健康运行的新途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根据新的要求,秉承新理念,通过新的发展方式,开拓新的征程,努力创造我国煤化工、化肥工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局面。注:作者系 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安徽省三农信息服务协会名誉会长、安徽CIO联盟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