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内容
安徽两化深度融合引领转型发展新路径
编者按:信息化时代,传统工业应该走怎样的转型发展之路?近日,随着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的下发,以及我省两化深度融合与工业转型升级工作专题培训班的召开,为安徽工业战线的两化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从而加速探索两化深度融合新路径。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行动计划要求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目标,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重点,全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打造中国工业经济升级版。
距国家工信部发布两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省积极部署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在近日举办的省经信委两化深度融合与工业转型升级工作专题培训班上,有关专家对该行动计划进行了解读,并结合安徽实际为两化深度融合出谋划策。
两化深度融合提质量增效益
计划确立了“市场导向,改革引领”、“产用互动,协调发展”、“多方参与,协力推进”三项专项行动基本原则。根据计划,我国将力争到2018年,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
目标还提出,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传统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驱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突破20万亿元。
国家工信部部长苗圩在部署未来五年行动计划时,提到了八个方面:包括“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建设和推广;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行动;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行动;智能制造业生产模式培育行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传统发展模式不变不行
“安徽的动作非常快!”培训班上,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周剑、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综合处处长张望、赛迪研究院规划所所长乔标等专家都认为我省如此快节奏、出实招部署两化深度融合的做法走在了全国前列。
针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热烈讨论,三位专家都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为产业变革带来巨大的机遇,成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孕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张望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人类社会两个重要发展历史进程的交汇,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其所推动的资源配置方式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正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在乔标看来:“创新越来越快,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已经行不通了;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不变不行了。”周剑则认为:“五年内,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将是颠覆性的,未来的产业如果不能引进互联网模式,可能会走上消亡之路。”
实际上,国务院领导多次要求要注重远近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的作用。
抢抓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机遇
通过两化深度融合实现转型升级,但到底怎么转?
周剑认为,企业要转型升级,应从装备现代化、过程信息化、市场协同化、管理集约化四个路径着手。张望认为,两化融合当前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从微观层面看,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就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单一企业向产业链协同应用转变,从局部流程优化向全业务流程再造转变,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的生产方式转变,从提供单一产品想提供一体化的产品服务组合转变。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的机遇,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和产业的双重竞争能力,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乔标看来,未来工业经济的增长极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智能语音、云计算和软件、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金属新材料、现代医药、绿色食品等十个方面。而安徽在选择产业发展方向上,应着眼于成长性、关联度和竞争力。强化信息技术对工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多个环节的渗透与应用,建立全过程的节约、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