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首页 > 老的内容

老的内容

合肥市园林绿化管养体制改革取得六大成效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2012年我市按照“以新理念推进实践,以新机制提升水平,以新方法破解难题”思路,全面实施园林绿化管养体制改革。通过体制改革,全市园林绿地管养力度显著加大,绿化管养标准大幅提高,全市园林绿化管养的整体水平和档次实现了新突破、新提升,改革成效日益突显。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通过体制改革,明确市、区在城市园林绿化管养中的地位、管理职责、目标和任务,彻底改变以往市、区两级管理范围交叉、职责不清、界限不明的现状。市级园林主管部门为教练员、裁判员,出台政策,制定标准,加强指导,强化监管;区级绿化管理部门主要是抓执行、抓贯彻、抓组织、抓落实,构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目标明确、措施得力、上下联动、层层负责”的管养工作格局,有力破解了“看见的管不着”和“管着的看不见”的问题。

    二是健全管理架构。成立了合肥市园林绿化质量监督管理中心,对全市绿化施工建设、养护管理进行全面监管、考核。庐阳区成立市政园林局,实行市政、园林两位一体;包河区、蜀山区整合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成立了绿化养护管理处和园林绿化监管中心,专司绿化养护管理;瑶海区农林水务局、城管局分别负责公园、广场和道路绿化养管;各开发区也都明确了相应的管理责任部门。同时,各区将下划的一批学历高、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充实到领导岗位或管理岗位,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大大充实了管理力量。

    三是激发工作活力。各区遵循“属地管理、辖区负责”体制,秉承“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加大园林绿化建设改造和提升的力度。坚持公园绿地新建提升并举,道路绿化增绿添彩并进,居民身边增绿全面铺开,大力实施公园、道路、广场及街头游园建设,深入推进老旧小区绿化改造。蜀山区投入3000万元,建设“四季花海”;包河区精心实施芜湖路等绿化立体改造;庐阳区高标准改造提升了“瑞园”。全市新建提升滨湖森林湿地、牛角大圩、四季花海、坝下河等一批公园游园,新建提升芜湖路、四里河路、望江西路、翡翠路等城市主干道绿化100余条,全市完成绿化面积1497.46万平米,栽植乔木58.73万株、花灌木69.33万株、色块189.88万平米。

    四是强化监管考核。市委、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配套改革文件《合肥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对绿化管养的监管、指导和考核提出明确要求。市林园局及监管中心,严格实施两项考核(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推行四项检查(日常巡查、专项督查、月度抽查、季度检查),组织两项评选(季度最佳、最差和年度五佳道路、公园、广场、游园评选),绿化养护监管从城市主要道路、公园,向小区、工厂、企事业单位延伸,消除养护的“盲区”,补齐养护的“短板”,确保绿化监管实现全覆盖。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每年拿出1080万元,用于对各区绿化养护管理考核的奖补,激发了各区养护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市、区两级监管,各区相互学习借鉴,养护单位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

    五是加强应急保障。园林体制改革后,各区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机构,调配工作人员,完善抢险队伍,配备抢险装备,大大提升了应急能力。今年夏天遭遇62年来罕见旱情,市林园局会同各城区全面开展抗旱保苗护绿。仅合肥主城区,参与公共绿化抗旱的人员,每天就高达2000余人,浇水车200余辆,水泵100余台,浇水2万余吨。抗旱力度大、覆盖广,城区绿化总体死亡率在2%以下,在如此严重的持续高温天气下,苗木死亡率之低也是以前没有的。7月30日下午,合肥市遭遇狂风暴雨,城区1200余株乔木倒伏、折断。10小时内,全市共出动应急抢险人员、园林绿化工人1200多人,扶正加固倒伏、倾斜树木1100余株,清理折树、断枝700余处、240余车,这在改革前也是难以做到的。

    六是提升管养水平。一是管理网络化。管养工作下划后,各区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将每一棵树、每一块绿地落实单位和个人。绿化管养做到横到底、纵到边、全覆盖、网络化。二是管理规范化。绿化工程延伸到哪,管护队伍就跟进到哪,绿化建设与管养实行无缝对接。三是管养精细化。严格执行绿地养护标准,适时开展修剪、抗旱、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养护工作,科学养护,提升景观,完善功能,凸显特色。